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3声的世界含解析沪科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6186742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3声的世界含解析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3声的世界含解析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3声的世界含解析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3声的世界含解析沪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3声的世界含解析沪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3声的世界含解析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3声的世界含解析沪科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练习3 声的世界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根据题目给出的情景判定其物理原理。【解析】解: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觉到声带的振动,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可以感觉琴弦在振动,故B不符合题意;C、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知发声体的音叉在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D、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若把罩内

2、的空气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是验证声音传播条件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最快B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只要听到声音,那么发声体一定在振动【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成为传声的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2)人耳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只能听到2020000Hz之间的声音;(3)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响度不但与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解析】解:AB、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

3、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另外在同一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故A、B错误;C、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超出这一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故有时物体振动我们听不到声音,故C错误;D、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能听到物体在发声,物体一定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3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笔直公路正对山崖驶近,途中司机鸣了一声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为(声音的速度为340m/s)()A300mB680mC340mD320m【分析】如图,车在A处鸣笛,因为v笛v车,所以声音从AC,回声由CB设声音的传播所用时间为t,在这个时间内,车由

4、AB;设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的距离为sBC,则sBC(s声s车),据此求出sBC的大小。【解析】解:如图所示,设车由AB所用的时间为t,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的距离为s,根据v可得,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车v车t20m/s2s40m;由v可得,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声v声t340m/s2s680m;由图示可知,此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sBC(s声s车)(680m40m)320m。故选:D。411月7日,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交响音乐会在新建的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为全市人民带来了一场音乐的视听盛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音乐会现场需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5、噪声B演奏长笛的音乐家通过改变长笛管中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C熟悉音乐的人能区分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D音乐会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分析】(1)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2)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3)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析】解:A、音乐会现场需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长笛演奏者吹奏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振动的空气柱长度,长度改变,振动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6、,音调会改变,故B正确;C、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所以熟悉音乐的人能区分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D、音乐会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A。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调来判断的B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因为空气能够传播声音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不同【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2)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

7、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解析】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B、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因为空气作为介质可以传播声音,故C正确;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音色相同,故D错误。故选:C。6如图所示的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音调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分析

8、】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解析】解:A、由图可知,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所以甲、乙的音调相同,故A正确;B、由图可知,甲和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只是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C、由图可知,乙和丁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但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D、由图可知,丙和丁偏离原位置的幅度不同,所以响度不同,只是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

9、D错误。故选:A。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乙的音调不同,乙和丙的响度不同,甲、乙、丙的音色都不同B是利用超声波来测速的,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敲击瓶子时,瓶和水振动发声,从左到右,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低D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高,则音叉的音调越高【分析】A、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也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敲击瓶子时,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水柱越高,越难振动;D、当小球接触到音

10、叉时被弹开越高,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解析】解:A、由图象可知,相同时间内甲和乙的振动的次数相同,丙振动的次数最大;即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丙振动的频率大,所以甲和乙的音调相同,甲、丙的音调不同。甲的振幅最小,乙和丙的振幅相同,故乙和丙的响度相同,甲、乙的响度不同;甲和乙的振动频率相同,波形相同,所以甲、乙的音调、音色都相同,故A错误。B、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错误;C、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水柱高度不同,瓶子振动的快慢不同,水柱最高的瓶子振动最慢,音调最低,故从左到右,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低,C正确;D、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D错

11、误.故选:C。8海边的渔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深处。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便来临了。以下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B水母接收到了大海的召唤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D水母接收到了人说话的声音【分析】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人耳不能够听到;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较低的频率的声音。【解析】解:风暴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不到的范围之内,但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异常反应预测灾难,故

12、只有选项A的说法正确。故选:A。9下列关于“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和“人眼看不见的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远大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次声波的频率C红外线从空气射向玻璃传播速度变小D它们的传播速度都与介质有关【分析】(1)无论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传播速度是相同的,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4)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都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解析】解:A、相同温度下,在空气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

13、速度是相同的,故A错误;B、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超声波的频率大于次声波的频率,故B正确;C、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所以红外线从空气射向玻璃传播速度变小,故C正确;D、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都与介质的种类有关,故D正确。故选:A。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高音调的波形更密集一些B人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是一样的,一般在20Hz20000Hz之间C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与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远近有关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

14、音的音色也不同【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85Hz1100Hz;(3)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4)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解析】解:A、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因此从波形上看,高音调的波形更密集一些,故A不合题意;B、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的发声频

15、率范围是85Hz1100Hz,因此人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是不一样的,故B符合题意;C、响度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故C不合题意;D、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不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11教室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的耳朵。“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教室外面出现嘈杂的声音,关上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不同发声体由于结构、材料不同,音色有所不同;(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析】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