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全真模拟卷21(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618394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全真模拟卷21(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全真模拟卷21(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全真模拟卷21(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全真模拟卷21(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全真模拟卷21(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全真模拟卷21(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全真模拟卷21(附答案带详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

2、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答案: 本题解析:推测王先生的意思难道是喜爱别人的优点;以至于虽然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连带重视他的故迹吗?也许想推广他的事迹,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吧。2. 问答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1-14题文艺是有深度的。这种深度就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精神意蕴。历史上真正的文艺作品,都贯注了深挚的意蕴,透发出浓郁的情感力量与理性深度。这种融合了情怀与精神的深度,在中国古典文艺的境界范畴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宗白

3、华先生在论及中国古典意境时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阐明了艺术意境的创造与深度追求的关系。不仅是中国文艺,人类任何文艺都是指向深度的。文艺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表现,从主体角度来说,是人类求真与向善本心的凝聚;它从现象上来看,是超越一般功利性的。因此,文艺最高的境界不是指向浅俗的感官愉悦,而是趋于深层的人生感悟与理想境致。清末学者王国维尝云,词以境界为最高,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里所说的境界也就是诗词中的意蕴与创境,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深度追求。从文化人类学的本质来说,文艺与审美乃是人类超越自身,争取人性解放的创造活动,它强烈地表达出人类在异化世

4、界中对于自身本质的完善,对于特定时代自身困境的思索与解脱。(这种人生思考与追求)凝成了文艺的深度境界,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作品传承的依据。从文艺的接受角度来说,深度是作品的激活之点。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强调,艺术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那就无法感动别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与以情动人的力量,正是贯注着这种深度。我们可以说,作品的深度是作者人格精神所铸就,正是这种深度人格,凝缩了作者的人生感受,使得作者的心灵得以与接受者对话、交流,产生互动的效应,将作品的魅力化为感染人的力量,构成文艺作品的真善美价值。这样的话,文艺就

5、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与人类同悲欢共命运的境界。文艺从形式上来说,是个人的创作,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其社会意义的广泛性却是不争的事实。文艺作品的深度表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与审美升华。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艺有喜欢“瞒与骗”的恶劣传统,在清末民初文坛,产生了大量的侠义小说与风月小说,侵蚀着国民的精神。这种浅俗无聊自欺欺人的玩意儿,如今又在文艺领域,借助电子传媒,编织着虚幻的生活情境,迷幻着涉世不深的男女,使他(她)们沉溺于风花雪月与剑侠鬼怪一类镜像之中。否定深度,厌弃深度,成为当前文艺的时尚,这实际上是古老国民喜欢“瞒与骗”恶劣心态的沉渣泛起。当前正是需要文艺家扬起思想的风帆

6、,向着深度跋涉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却过早地躲进自欺欺人的幻境中,用阿Q式的自慰来糊弄时代。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其发出抗争的时候了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有着追求文艺深度,创造灿烂人文精神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产生了屈原、陶渊明、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和鲁迅等一流文艺家的民族。第二段中,“这种人生思考与追求”是指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文艺强烈表达出的人类在异化世界中对于自身本质的完善,对于特定时代自身困境的思索与解脱。3. 问答题:阅读下面的问答题,完成15-17题。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

7、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日:“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异史氏日:“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这则小故事,阐发了什么样的道理答案: 本题解析: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却以为别人不会知道,企图掩饰,蒙混过关,最终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意思对即可)4. 问答题:方和圆似乎格格不入,却和谐地搭配成一枚精妙的铜钱;野草和鲜花似乎是宿敌,却共同装饰了绚丽的大地;繁星和黑夜似乎是冤家,却共同点缀了美丽的夜空事实上,我们

8、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请以“奇妙的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章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答案: 本题解析:略。5. 问答题:红缨张晓华红缨在农村经常可见,它最重要的用途是装饰高骡大马。红缨的构造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把麻劈成缕缕细丝,染成红色,剪裁整齐,扎成大把、小把就行了。小把的叫红缨花,大把的叫火把花。在骡、马的鞍子上、扇尾上,栽上一朵红缨花,额头上扎上一炬火把形的红缨絮,像火红的榴花,像一片朝霞。它是美的象征。骡、马头上扎一朵红缨,在行进中,眼前似乎燃烧着一团火。它能热了马的心,提起骡的神,使它们越走越带劲,越走越精神。它是军列前边迎风招展的“旗帜”。当骡、马

9、行进在大道、公路上,自行车、拖拉机、汽车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这时它们头上的红缨来回摆动,可以分散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避免受惊发生意外。它是定神静心的“安神丸”。烈日炎炎的盛夏,潮湿闷热的秋天,那苍蝇、蚊子,讨厌的小昆虫,时常封锁道路,在骡、马的眼前飞来舞去。这时那红缨随着牲口的头来回摆动,上下左右驱赶着,扑打着这些小玩意儿,保护它的主人不受其害。它是一把理想的“扇子”。当人们光景富裕,日子红火时,为了图个喜庆,总要把那高骡大马打扮一番,所以红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它是一朵“富”字花。红缨,虽然很普通,但是它却象征了我们这个黄金时代,象征了当代农民的富丽年华。本文的立意集中体现在哪几句话

10、上 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立意的 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个立意是统摄文章全局的答案: 本题解析:本文立意集中体现在最后一小段上,叫做“卒章显志”。这种立意方式是以小见大,用象征手法把平常事物和不平常的意义联结起来。文章开头用“榴花”和“朝霞”比喻红缨,是立意的萌芽;中间再具体展开,用“旗帜”、“安神丸”、“扇子”写红缨的用途是立意的发展;然后将红缨归结为“一朵富字花”,完成了立意升华的准备。6. 问答题: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高士,或悬心于权贵,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或放情于博弈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闲日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

11、胜过迁诸人,韦洪嗣舍著史之长以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置其所不能,为足妨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注】上选:上等选手。渍:学识积累。置:放弃。妨:羡慕。作者“每以自慰”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领悟了扬子云、韦洪嗣“专其所独至,而置其所不能”的治学精神。7. 问答题:豢、拳、券证()、握()、()养答案: 本题解析:证券握拳豢养8. 问答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8-19题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注】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刺史桓伊曾为他建造禅舍“东林精舍”。分析

12、尾联“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答案: 本题解析:点明主旨,表明诗人对东林精舍的向往,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之情。9. 问答题:(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日:“宁觉广礼意薄乎?”官属日:“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超日:“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日:“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日:“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日:“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13、,为之奈何?”官属皆日:“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日:“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日:“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日:“善!”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金后,约日:“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驽,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日:“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的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注】鄯(Shn)善:西域一个国家的名字。掾(yun):古代属官的通称。概括本文主要内容。(6分)答案: 本题解析:班超见徽知著妙用其计,夜歼匈奴使者,宣示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使鄯善王心甘情愿归属汉朝。10. 问答题:指出下列句子的语法特点。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答案: 本题解析: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3判断句4判断句(表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