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618220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无”科学家——屠呦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仅仅一夜,中国与世界都记住了“屠呦呦”这个名字,但是今晚之前,屠呦呦没有得到任何国内的重要认可,没有大奖、没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

2、,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

3、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在当时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曾向媒体介绍,研究的难点在对青蒿科属的选择上,到底应该是哪种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后来,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发,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获得成功。 被称为“三无”科学家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

4、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屠呦呦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带着盛满荣誉和争议的拉斯克奖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出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工作大会现场。这是81岁的屠呦呦获奖以来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一件黑底暗红大花图案的上衣,透着一种低调的热烈。颈上系了一条同样花色的丝巾,这对生活中有点粗枝大叶的屠呦呦来说,大概可以算是精心装扮了。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当时已81岁的屠呦呦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

5、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成功,是在失败后才姗姗来迟的 成功,是在历经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屠呦呦一篇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的论文,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月刊自然上发表,其中记录了她在献身科研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1967年,523项目启动。“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

6、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东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筛选了30万种化合物,耗时40年,种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他们的研究过程非常曲折,在选材、提取、临床试验等环节都困难重重。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研究都可能中止。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

7、率可达68;研究中,为了破解难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因为环境差,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就像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所说的那样,屠呦呦“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绝不是偶然的,她的身上始终闪耀着精神之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精神之光爆发的巨大力量。40多年来,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40年后,屠呦呦终于得到诺贝尔奖的桂冠。这背后,屠呦呦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40年匆匆而过,从默默无闻到名震四方,没改变的是屠呦呦的坚持和谦逊,几十年如一日而她从未停止过工作,不求回报,不求名利。诺贝尔奖终于没有辜负这位始终坚持自我的人,当她成为85岁的老太太时,因为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而赢得了整个人类的赞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