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6176710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 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 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 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 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 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 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

2、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 续发展的有力保障。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 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 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 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 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 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 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

3、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 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 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 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 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 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 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

4、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 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 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 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 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 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

5、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 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胡皓、楼慧心两位学者概括的“基础系统思维”范式,当环境变化 较小时,主要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以保持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或在 保持既有有序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得到优化(亚范式I);当环境变 化较大时,主要利用正反馈机制,将某种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不同宏观稳定态之 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亚范式II)。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行机制如附图所示:附图中,路线和路线分别代表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

6、作用机理。在 路线中,科技创新活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过程中,对自 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尚在生态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有利于推动系统结构不断达到新 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正向涨落为主。根据亚范式I,自然生态系统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 衰减,保持系统既有结构的稳定性,此时如果科技创新充分注重了其生态价值,则会在保证 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达到优化。显然,在路线的情形下,人类有着 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路线所表示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以负涨落 为主,其干扰或破坏程度超过了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根据亚范式II,自然生态系统为适 应这种变化,将运用正反馈

7、机制把这种负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向不同宏观稳定态 的转换,如果人类不及时调控自身的行为,任其继续放大,这种转换最终会导致巨系统既有 有序结构的崩溃瓦解,使其实现宏观稳定态的转换,那么,作为巨系统的人类子系统要想生 存和发展,将是一个幻想。由此可见,注重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发展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在协 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洪银兴认为,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技术进步的意义是实现 资源代换。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技 术进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就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这是预防和控制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有

8、效 途径,其发展有助于人们自觉形成可持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2.2 传统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众说纷纭,继熊彼特的 “创新是一个过程”之后,索罗提出了两步论 “新思想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缪尔塞在整理几十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 上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些观点 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技术创新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实现过程。也就是说,能否首次实现商 业价值是衡量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它所侧重的是经济学意义,忽视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学意 义,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生态学缺陷。传统科技创新观的这种生态学缺陷与机械论世界观和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是一致的,它局 限于单向度的经济价值取向,以向自然索取资源能量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其技术原则 和组织原则是线性的、非循环的,违反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在实践中必然引起生态环境 的恶化,使技术异化为统治人、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同时使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有限, 最终弱化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传统科技创新观的指导下,技术沦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 然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制造生态危机的“元凶”。例如,臭氧空洞、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与钢筋、水泥、含氟冰箱、空调、 飞机、去污剂、杀虫剂等技术产品的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