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617591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时1执教者蒙柱英解读课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解读学生学生在社戏已经学习了用四字短语概括事件,在整个第一单元的学习中也学习了赏析句子的方法,这些学习方法都能运用到这首诗的学习。但是,从学生平时的学习仍发现如下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在平时的小测和期中期末的大型考试中,有一部分学生基础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如语言积累欠缺。2.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 3.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这不仅表现在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通过阅读材料,对文章内容的把握。4.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差,这是阅读题失分多的重要原因。 解读教材教材分析这是部编版八年级第六单元24课中的第一首,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

3、启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多形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语句品析诗歌,品味诗作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作内容和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难点1.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内涵的理解。解读方法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时事热点,导入新课:二、 解析题目,了解体裁:三、 利用注释,整体感知; 四、合作探究,

4、赏析诗歌:五、群文阅读,论诗识人: 六、教师小结,谈古论今 七、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同学们,周末的时候,老师在“学习强国”上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很令人动容,他说:“脱贫攻坚是我最牵挂的一件大事。”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千多年前,一位诗人也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呼唤。那么,是什么触动了诗人,使他生出这样的感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走近他的茅屋,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先明确学习目标:题为文眼,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从中能猜测出本诗的些许内容吗?1.自由读,读准字音。2.指名读,生点评。3.师范读,做指导:注意节奏、感情。4. 生默读,知内容。结合书本注释,分别

5、自主地理解诗歌内容,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过渡】在诗歌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1. 赏析句子学法指导:2. 学生小组讨论大屏幕上的问题。3.围绕问题,引领学生品读诗歌。 群文阅读,结合望岳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江南逢李龟年等诗篇了解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老师小结1.把诗歌改写成故事。 2.背诵并默写全文,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出示PPT:学习目标:1. 多形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2.抓住重点语句品析诗歌,品味诗作的内涵。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作内容和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出示PPT:“

6、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内容多为叙事,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指名学生朗读,请学生点评。老师做节奏划分指导:这首诗是古体诗,节奏、韵律上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要求。节奏方面,也要讲究停顿,比如本诗以七言句为主,仍遵循“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而九言句可视为七言句的延长,按照“二/二/二/三”或“二/四/三”的处理。 【出示PPT: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南村/群

7、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老师范读。(1)指导:学习社戏中用四字词语概括事件的方法。(2)老师提问。(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出示PPT:赏析句子的方法:一、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三、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2.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大屏幕上的问题,注意品析关键词句。【出示PPT:小组讨论:1. 诗人是如何描写秋的? 2.群童为何抱茅?你如何理解诗人把群童称为“盗贼”?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4.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的家

8、?为什么贫困至此呢?】(老师巡视指导)3.老师提问:(1)诗人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你感受到怎样的秋风?从哪里感知到的?(师提示品析点:修辞,精彩词语运用。)(2)本来这些茅草捡回来,屋子修一下还能住,但茅草去哪里了?群童为什么抱茅?诗人为什么称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为“盗贼”?(师适当提示:诗人并没有责怪群童的意思,而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3)屋漏偏又连夜雨,哪里可以看出大雨将至?这又是什么描写?表现诗人什么心情?你看到诗人怎样的家?从哪里看出的?哪个词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师解说:“丧乱”语出诗大雅,死亡祸乱,文中指“安史之乱”。)【出示PPT:安史之乱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

9、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4.凄风冷雨,漫漫长夜,诗人无处栖身,难已入眠,他想到了什么? 【过度】一首诗不足以认识一个人,请同学们回顾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出示PPT: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过渡:这首诗是诗人二十四岁时候写的,国家也正处于开元初年鼎盛时期,所以诗人有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可惜,壮志未酬,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出示PPT:春望:国破山河在,

10、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过渡:诗人这一年四十五岁,但四十五岁的杜甫已经是满头白发,头发又少又短,连簪子也簪不上,这是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造成的啊。好容易,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请看诗人:)【出示PPT: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过渡:时年诗人五十一岁,捷报传来,杜甫喜极而泣,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战乱结束后,诗人的日子是否就好过了呢?请看:)【出示PPT: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过渡: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时年诗人五十六岁,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造成了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溢于言表。当他回首往昔,他又生出怎样的感慨?)【出示PPT: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年,诗人已经五十八岁,这首绝句是他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也是最有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