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6173576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xx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初稿)(2012-2016年)建设“美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步伐,构筑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措施。为推动我县城乡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制定xx“美好乡村”建设工程规划纲要如下:一、认真把握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

2、态势,为建设美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85.5亿元(现价,下同),是2006年的2.2倍;实现财政收入10.5亿元,是2006年的4.9倍。 2、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3亿元,是2006年的1.6倍,优质粮油、特色蔬菜、规模养殖、苗木花卉和乡村旅游观光“五大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值达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3、农民生活水平扎实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

3、200元,是2006年的2.6倍。农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4、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路网、饮水、供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13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卫生饮用水受益人口达85%;农村电力实现了城乡照明用电的同网同价;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实现了路、电、电话、广播电视 “四通”目标。5、农村改革和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民生工程、深化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配套政策及措施。村级集体林木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村级集体企业和资产等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明显

4、;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6、农村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农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巩固提高。“平安乡镇”、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和谐安定。(二)机遇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美好乡村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

5、,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1、面临的机遇。一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积累,我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总体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农业农村已具备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经济、现代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正逐步迈向规范化、法制化。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为美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工作的重点、重心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实行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

6、统筹,致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对“三农”倾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持农业的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正逐步加快,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正逐步形成。三是做大做强大滁城的战略决策为美好乡村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体两翼的区域经济,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周边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我县聚集,必将有力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城郊型农业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依托。纵观形势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我县农村发展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加快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2

7、、面临的挑战。一是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还较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的农产品还比较少。二是农业农村的支持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投入不足,设施建设不配套,个别地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防灾抗灾能力还相当脆弱;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业科技、保险、信息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匮乏。三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工业化进程较慢,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四是农村发展还相当不平衡,发展面临的压力大。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

8、得到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加速发展。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两级的债务还较为沉重,村级集体增收缺乏新门路。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还难以满足村民的需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七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二、美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为目标,以深化和提升村庄整治工程和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凝聚合力,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

9、平,努力打造来安人的新家园和突显南京“后花园”优势的美好乡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步伐。(二)建设原则1、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在空间布局上,根据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等不同条件,因村制宜地确定创建重点,力争各个村庄形成独特魅力,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品”;在工作步骤上,设立达标村(农民新家园)、示范村、样板村的推进体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美好乡村建设,3年打基础,5年见成效。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特色,努力建设开放型、商贸型、农业型、创业型、旅游型、文化型美好乡村,各乡镇要将各自所有的村分类进行建设,发挥好优势,突出每个村的特色。3、点线结合,梯次推进。按

10、照“34511”空间布局确定的点和线,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独具魅力的示范村点和示范线。通过突破“点”,串成“线”,带动“面”,逐步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成规模、整体水平大提升的美好乡村建设格局。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村企共建活动内涵,实现共建共赢;整合全县各部门、各乡镇资源,集中财力、物力推动美好乡村建设。(三)建设目标按照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

11、划,各乡镇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句话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美好乡村”建设“875”工作目标,即村居建设管理达到“八化”:环境净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貌美化、村舍绿化、装饰彩化、风俗文明化、管理社区化;公共服务实施“七配套”:自来水、污水处理、文体中心、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金融惠农网点、供销直销网点;建设成效实现“五美”:村庄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1、“34511”空间布局。打造“3条线”,即来安至汊河线、来安至舜山线、来安至半塔线;建设

12、“4个精品镇”,即汊河镇、水口镇、半塔镇、舜山镇;建成“5个样板村”,即林桥村、黄牌村、相官村、和平村、水东村;创建“12个示范村”,即张山乡桃花村、新安镇十里村、半塔镇罗庄村、汊河镇江青圩村、水口镇上蔡村、大英镇大英村、舜山镇大安村、雷官镇埝塘村、施官镇贾龙村、三城乡固镇村、独山乡裴集村、杨郢乡余庄村;培育“110个农民新家园”。努力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利用、公共服务健全、生态文化繁荣的和谐美好家园,加快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四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

13、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推动我县美好乡村产业朝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具体目标为:优质粮产业:逐年增加优质粮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质粮现有面积48万亩,总产22.1万吨,年均递增 2.7 %,到2015年优质粮面积53.5万亩,总产27.5万吨。蔬菜产业:现有面积5.5万亩,年均递增 10 %,至2015年面积达到8万亩。苗木产业:现有面积3万亩,年均递增 15 %,至2015年面积达到5.3万亩。葡萄产业:现有面积2万亩,年均递增 25 %,至2015年面积达到5万亩。畜牧业:现饲养生猪5

14、1.5万头、家禽1388万只、羊11.4万只、牛2.98万头,年均分别递增9.5%、15%、9.2%、7.3%,至2015年,全县饲养生猪达67.7万头、家禽达2112万只、羊达14.9万只、牛达3.69万头;现肉蛋奶产量5.1万吨,至2015年达6.9万吨,年均递增10%;现规模养殖比重70%,至2015年达到80%。水产业:现养殖面积12万亩,至2015年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现水产品产量2.4万吨,至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8万吨,年均递增5.1%。3、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60元,比2010年的6925元翻一番。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1

15、10个农民新家园所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0%、20%、15%、5%。4、绿化工程。实现精品镇绿化率达40%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40%,“三条线”两侧通过苗木、花卉和林果长廊建设,绿化率达到100%。在“三条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对适宜建设苗木花卉及林果长廊的地段,栽植苗木花卉、经果林、速生丰产林,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汊河、半塔、舜山三个方向辐射的绿色长廊,总长度75公里,绿化面积5500亩,其中:苗木花卉3600亩,经果林600亩,速生丰产林1300亩。5、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围绕农村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水源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节能减排等内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实

16、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卫生改厕率达90%以上。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本轻型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三、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方法步骤实施步骤:根据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以五年(2012年-2016年)作为规划年限,按照规划先行、层层动员、教育培训、精心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进行推动,分样板村、示范村、达标村三个层次,依次铺开。确保实现“前两年抓点成线有基础、中间两年延伸扩面有成效、最后一年完善提升全覆盖”的要求,实现年度工作目标。 1、2012年:重点打造来汊线:新安镇七里村,水口镇甲埂村、河西村、水东村、水口居委会、上蔡村、拥巷村、十二里半居委会、西王村、新河村,汊河镇相官村、黄牌村;重点建设水口镇为精品镇;建成相官村为样板村;重点建设桃花、罗庄等示范村;培育水口镇孙大郢基层村、武集集中居住区、拥巷集中居住区、夹埂集中居住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