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17103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眼中的朱彦夫-信念撑起残躯奉献点亮人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一位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3次荣立战功的革命战士;他,一位失去四肢和左眼,患有冠心病、脑中风等多种疾病,心脏被放进5个支架的一级伤残军人;他,一位身残志坚、一心为民,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栽种果树,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一干就是25年的村支部书记;他,一位勇于追求、退而不休,44年做过上千场报告,历经7年创作出33万字自传体小说,向人生挑战、向极限挑战,以残疾多病之躯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他就是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

2、。杀敌负伤重残之躯创造生命奇迹1933年7月,朱彦夫出生在沂源县张家泉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0岁那年,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姐弟7个有4个先后病死饿死,从此,十来岁的朱彦夫,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特殊的家庭、艰难的生活,造就了朱彦夫铮铮铁骨和刚强意志。1947年9月,年仅14岁的朱彦夫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舍生忘死,3次荣立战功,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2月,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长津湖争夺二五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最后决战。敌人用飞机和大炮实施“地毯式轰炸”,用坦克和

3、集团冲锋向阵地席卷而来。在隆冬严寒里,战士们用简陋的武器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激战3天3夜,阵地上一个连的兵力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这时的朱彦夫没有绝望、没有退缩,仍然在阵地上来回地跑动,交替使用阵地上所有能用的武器,与敌人做殊死搏斗。他换上子弹夹,枪托顶到肩窝,刚要射击,“扑嗵、扑嗵、扑嗵”,身边突然落下3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一颗刚扔出几米,就“轰隆”一声爆炸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朱彦夫从昏迷中醒来,眼前一片漆黑。“还活着。”这个念头在他的意识中闪了一下。他想放声大喊,已喊不出声;想伸开手,手已不能再伸开;想站起来,腿也不听使唤。这时,他才发现四肢已经冻坏,左眼球被

4、弹片崩出眼眶,肠子露在腹外,身上、头部多处受伤。此时,他很清楚,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如果稍一松懈,闭上眼睛,就可能再也醒不过来。此时此刻的朱彦夫,真正体会到生命对人的意义,内心澎湃着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刺骨的严寒已使他对伤痛几乎没有什么感觉,他咬紧牙关,辨别一下方向,挪动躯体,开始在雪地上顽强地爬行不知爬了多长时间,也不知昏迷了几次。在一条冰河旁,朱彦夫终于被我军侦察地形的一位团政委和参谋发现救起,后又几经周折,搭上了回国的汽车。被送到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朱彦夫,已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医生们认真细致地对他的伤情作了全面检查。检查完毕,医生们对朱彦夫已经没有多少信心了:他的左眼成了

5、一个空洞,伤口一旦感染,触及脑神经,后果不堪设想;他的腹部有道长长的口子,流出的肠子是硬塞进去的,伤口感染,将危及生命;他的四肢已经严重冻伤,必须截肢,而他的身体极度虚弱,要进行多处手术。朱彦夫,这位钢铁战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竟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他超常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死神。苏醒过来的朱彦夫想伸胳膊,却发现两只手都不见了;一伸腿,又发现两只脚也没有了;用残臂一触左眼,眼眶成了空洞。这时的他一下子像掉进了无底深渊:“我才17岁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我以后还能干什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几天不吃不喝,想绝食饿死,可护理人员硬往他嘴里灌食物,灌不进去就几个人摁着给他打针输液;

6、他谎称自己失眠,一次次要来安眠药积攒起来,第一次吞了6片,第二次吞了8片,都未达到目的。他趁房间里没有人时,从床上爬到桌子上,想先爬到窗台上,再从楼上跳下去,可失去手足的他没爬到窗台上就滚了下来。朱彦夫痛苦地发现,自己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了!医生发现了他的意图,把他狠撸一顿:自杀是最懦弱的表现,想想你的战友,拿出你在战场上的勇气,只要信念不倒,残疾人照样会有自己的出路。提起牺牲的战友,朱彦夫羞愧得无地自容,“为了他们我也要活下去!”1952年党和国家把他安置在条件非常好的山东荣军休养院,派一名专护长期照顾他。他想,难道一辈子就这样躺在“功劳簿”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我虽然伤残了,依然是战士!

7、不能为国效力,但绝不能再给国家增加负担,我要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为党和人民再做贡献!考虑到休养院的环境不利于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他便多次找院领导软缠硬磨,终于在1956年冬回到了故乡沂源县张家泉村。吃饭、喝水、解便、装卸假肢从专护照顾到完全自理,横在朱彦夫面前的是一座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山!但朱彦夫勇敢地接受挑战,刻苦锻炼自理能力:切菜,他用嘴咬住刀背,再用断臂下压,一把菜切两三段,做生生吃,做熟熟吃;烧火,将柴草铺在灶口,断腿夹火柴盒,断臂夹火柴,划十几下划着后,迅速扔到柴禾上,燃烧的柴禾时常烧着他的头发和眉毛;吃饭,难度更大,开始他不会操勺捧碗,只好把饭菜撒在桌面上,然后趴上去舔食,后来用断臂夹

8、勺挖饭吃,却怎么也送不到嘴里去,饭菜洒一身、洒一地,急得他把断臂一次又一次摔到墙上就这样,朱彦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几年的磨难、锻炼,他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一个无手无脚、没有左眼的一级伤残军人再次站了起来,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战天斗地无私忘我倾力造福乡里人,一生中有许多梦。朱彦夫是一个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人。1956年回到村里,他就梦想着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以自己的劳动来报答母亲和父老乡亲养育之恩的愿望。朱彦夫所在的张家泉村,距离县城45公里,是沂源县深山沟里一个穷山村。回村后不久,他了解到,村里许多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叮当响。全村500多口人,大多是文盲,

9、农闲时节不是聚众赌博就是结伙打架。这个时候他突发一个念头,要消灭贫困,必须首先解决乡亲们文化知识上的贫乏,创办图书室。朱彦夫腾出自家四间草房中的一间作为图书室,用母亲做寿器的木板做书架,用一家人省吃俭用积攒的一点钱买了200多本书。就这样,办起了全村历史上第一个图书室,免费供大家借阅。图书室建起来后,朱彦夫又发现一个问题,许多村民根本不识字,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便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张家泉村的第一所夜校,利用在荣军院学习的文化自任教员,义务教乡亲们识字。夜校离朱彦夫家1公里多的山路,开始是妻子背他去,后来他坚持自己去。有一次,由于天黑路滑,仅存的右眼视力只有0.3,朱彦夫走到半路就

10、摔倒在雪地里,使尽全身力气挣扎了几次都爬不起来。晚上7点半多了还不见朱彦夫来上课,学员们等急了,顶着凛冽的寒风去迎他。突然,学员们发现路旁雪地里一个黑影在蠕动,他们慢慢靠近发现是朱老师,便一起围上去,看着朱彦夫脸被划破、满身泥水、残臂断截处受了伤、两只假腿也已脱落,这些男子汉们都掉下了眼泪。他们脱下棉袄包起朱彦夫,把他抬回了家。办图书室、办夜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山区里绝对是件新鲜事,这使得朱彦夫在村里威信提高。1957年,朱彦夫全票当选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25年。“当村支书大小也是干部,不能让群众过上温饱日子,就对不起老少爷们儿啊!”当选村支书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村里的父老乡新过

11、上好日子。要过上好日子,首先就是要吃饱饭。可当时村里700多口人,只有500来亩地,人均不到1亩,而且多是贫瘠的山地。一个大胆想法在他脑海里浮现:造地!为了了解村周围地形地势情况,在一个寒冷的月夜,朱彦夫自己一个人拄着双拐走出村子,想爬到村南的封山顶上。走出村庄不久就开始艰难地爬坡,坡度渐大,实在走不动了,他就把双拐放到路旁,卸掉假肢,用假肢的皮带将两只假肢扣在一起搭在脖子上跪行。虽然残腿上为戴假肢裹有衬布,但是布满大小石块的山路,仍硌的残腿疼痛难忍,爬几米他就坐在路旁石头上休息一下,不知休息了多少次,硬是用残腿跪着爬到了山顶。借着月光,村庄面貌尽收眼底,他点起烟思索着,一项项计划在他脑子里浮

12、现,他感到自己肩头担子的千斤重量。在回家的路上朱彦夫一不小心摔倒后怎么也爬不起来,直到深夜家人和村民找到他才用椅子把他抬回家,妻子陈希永既疑惑又气愤:“大冷的天,自己出去干吗?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可朱彦夫笑着说:“没事,我这不回来了么。”经过一个冬天,朱彦夫硬是用残躯走遍了全村方圆1.5平方公里内的6个半山头、3条大山沟,17斤重的假肢经常磨得残肢血肉模糊,有时晚上脱假肢都能带下磨破的皮肉来。经过周密计划,他带领乡亲们利用冬闲时间开始了“造地运动”。先是在村北边的山上开山造地,开出的石头砌成堰,把土推平,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硬是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第二年冬天,朱彦夫又和乡亲

13、们开始了向山沟要地。有了经验,这次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省钱,他在村里建起了铁匠房、木匠房,村民们自己制造、自己修理各种工具。当时村里有三条大的山沟: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自古以来就是只长荒草无法种粮。朱彦夫指挥村里的青壮劳力,削高填低,硬是把舍地沟和腊条沟改造成了平整的良田。能干但也不能蛮干,在填沟造地过程中,朱彦夫也充分考虑到了对生态的保护,在改造最深的赶牛沟的时候,他就想到这是夏季泄洪的主要通道,不能再像改造舍地沟和腊条沟那样一填了之,既要平出土地,还不能影响夏季泄洪。经过反复的察看地形地势,他决定采用起碹的方法,保留赶牛沟的泄洪功能。于是,在他的指挥下,乡亲们从村北1公里外的褚家山运

14、来石头,先在赶牛沟上碹起一条高约两米、宽约三米,长达一公里的涵洞,然后再削高填低,在涵洞之上平出一块旱涝保收的60多亩小“平原”。经过6个冬天的奋战,朱彦夫带领乡亲们通过开山、填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全村人均达到了1亩地,解决了张家泉村祖祖辈辈都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此时的朱彦夫并没有满足。有了土地,但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地。为解决这些土地的灌溉问题和乡亲们的吃水问题,朱彦夫决定第二个战役再带领乡亲们打井。他早就察看好了,在村西南方向的龙王庙旁有个泉眼,但由于攒不住水,泉水都白白流走了。还是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还是用那些自制的简易工具,甚至砌井、修渠用的水泥都是在他的指挥下乡亲们自己烧制的。施

15、工期间,滴水成冰,挖井的村民在井下一身泥一身水,回到地面湿漉漉的棉裤就被冻成了冰砣子,脱下来是啥样,第二天早上还是啥样,不会倒不变形;朱彦夫每天都在工地上一靠就是一天,他放心不下安全,放心不下工程质量,别人劝他只要出出主意,听听汇报,在家指挥就行了,这里太冷了。他却说:“冷么?这比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暖和多了!”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口大眼井。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困扰张家泉村吃水和灌溉问题彻底解决了:朱家峪、涝窝、前井3口吃水井竣工,村民再也不用夏天吃山沟里的水、冬天到1公里外的邻村挑水吃了;龙王庙、老泉头、池家峪3眼大口井落成了,1500米长的高架水渠把水从村的西南端直接引到了东北端,原来靠天吃饭的山地都成了水浇地。六十年代初,朱彦夫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了40亩苹果园,10万株花椒园、2万株桑树园。从那开始,张家泉村的村民们口袋里开始有了零花钱。到了八十年代,张家泉村凭借花椒种植早和多的优势,一度成为辐射沂源、沂水、蒙阴三县最大的花椒集散地,三县70%的花椒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直到今天,这些苹果园和花椒园仍然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吃饭吃水问题彻底解决了,能让村民们早日用上电,成了朱彦夫发起的又一个冲锋目标。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