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170987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制教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法制教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法制教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法制教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制教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制教育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制教育教案 (七年级)一、 教学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 教学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 教学过程: (一) 简单介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2、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 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

3、标志。 4、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 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 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 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1) 旷课、夜不归宿; (2) 带管制道具; (3)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 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案列分析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

4、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 、案例总结 从这三个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事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归咎起来不外乎有:(1) 家庭原因(2) 社会原因(3) 学校原因 (4) 个人原因

5、 (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心态问题,说到底是一种人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状况双向互动的产物 1、 失衡与迷茫。尽管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需求相对得到满足,然而面对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平衡,青少年的心理表现得十分脆弱。具体表现在: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大,横向比较增多,有些青少年对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并没有知足与幸福感,更显得心理极度不平衡。不少青少年倾向于认为其个人收入与社会贡献相比偏低, 更产生失落感与不公平感。青少年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对先富起来的个人致富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怀疑心理,认为他们都是在走关系、钻(政策、法律)空子,这就主观上加重了青少年的迷茫心

6、理。 2、 浮躁与行为短期化,他们对社会格局的新变化难以加以理性化的确认,特别是出自象牙之塔的大学学子们。他们猛然发现自己的“铁饭碗”没了,也不再是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心理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在互相攀比之中,一种急切的发财欲望不断促使他们必须迅速干点什么。在这种心境中,有的人充满幻想,有的人则随波沉沦。 3、 自危意识与怀旧心态。青少年在温饱的需求满足之后,安全保障需求的迫切性便日益突出。他们需求的是一种理想型的完美社会,而真实的社会现象又有较大的反差,于是就出现了自危与怀旧的复杂心态, 4、 冷漠与无助。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流进城市的人群加速,传统联合的家庭纽带的减弱,自我价值的凸显,已使不少

7、青少年的社会心理趋于冷漠化,对社会问题及自己身边的人与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就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社会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冷漠化。 (四) 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原则: 1、 依靠法律,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指出:“教育孩子们从小学法、守法、用法。依靠法律,必须学法、知法。要学习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要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无罪,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自己的义务,权利和合法权益,什么是受到侵害。还要弄清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保

8、护的内容和法律责任。 2、 依靠组织,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 这里所说的组织,一般是指侵害发生地或自己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加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3、 依靠群众,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包括中小学生家长在内的广大群众,对破坏社会治安,危及中小学生人身安全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深恶痛绝,盼望通过综合治理和“严打”使社会稳定,中小学生受到保护而健康成长。 4、依靠智慧,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勇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不能怯弱,不能束手待毙,不能让坏人为所欲

9、为,这是中小学生预防侵害的必要前提,要强调善于斗争。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机智巧妙地战胜敌人,保存自己.可见,面对身高力大,用心险恶的坏人,不仅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勇敢加机智才能保平安。 2、 基本方法: 1 义正辞严,当场制止。当你受到坏人的侵害时,要勇敢地斗争反抗,当面制止,从而起到以正压邪、震慑坏人的目的。 2 处于险境,紧急求援。当自己无法摆脱坏人的挑衅、纠缠、侮辱和围困时,立即通过呼喊、打电话、递条子等适当办法发出信号,以求解救。 3 虚张声势,巧妙周旋。当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况下,可故意张扬有自己的亲友或同学已经出现或就在附近,以壮声势;或以巧妙的办法迷惑对方,拖延时间,稳住对方

10、,等待并抓住有利时机,不让坏人的企图得逞。 4 主动避开,脱离危险。明知坏人是针对你而来,你又无法制服他时,应主动避开,让坏人扑空,脱离危险,转移到安全的地带。 5受到严重的侵害、遇到突发事件、或意识到问题是严重的,家长和校方无法解决应果断地报告公安部门,如巡警、派出所,或向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治保委员会等单位或部门举报。 6 心明眼亮记牢特点。遇到坏人侵害你时,你一定要看清记牢对方是几个人,他们大致的外貌特征, 7 堂堂正正,不贪不占。不贪图享受,不追求吃喝玩乐,不受利诱,不占别人的小便宜。因为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自觉遵守校内外纪律和国家法令,做合格的中学生。 六、小结: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将来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