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1-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6162552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2021-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标版)2021-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标版)2021-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标版)2021-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标版)2021-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2021-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2021-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版)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单元总结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材P5活动1(1)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高增长阶段和增长减缓阶段“高低高”模式。低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2)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到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已降至很低水平,人口增长大大趋缓。说明目前我国人口发展模式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2从图形特点看,第二阶段图形基部比较宽,顶部比较尖;第三阶段基部变窄,顶部变宽;第四阶段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由此说明,从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增长阶段,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减小,

2、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增大。3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有很多,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主要因素,此外还有国家政策的实施,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等因素。教材P7活动1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0以下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西班牙、加拿大、瑞典、美国等。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以上的国家有: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毛里塔尼亚、利比亚、墨西哥、埃及等。总的来看,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2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及人

3、们的生育观念等。我国三国时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魏、蜀、吴三国之间战争不断;各国土地兼并加剧,赋税繁重;自然灾害频繁。清朝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生产上仍“靠天吃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赋税制度改革,按田亩数收税,替代了原先按人丁数收税而限制人口增长的制度;社会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无重大天灾人祸,死亡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3(1)首先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再确定点位(最好以5年为单位),在图中查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值,然后算出自然增长率的数值,把结果标注在图上,将其连成曲线。(2)20世纪6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人口经

4、历了短暂的负增长后,迅速增加。原因是:19591961年,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死亡率迅速上升,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主要是因为“大跃进”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使人们生活极端困难。19611971年,人口死亡率急剧降低,出生率有所下降,但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主要是因为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使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同时,传统的生育观念及多生育的做法尚未受干预,甚至得到鼓励,使出生率保持较高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死亡率保持低水平,人口波动增长。主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进一步明

5、确计划生育政策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该政策使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1985年左右人口出生率有所上升,主要是三年自然灾害后人口出生高峰时出生的人口进入结婚生育期。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材P1112活动1故事中人口迁移事件主要有:闽东台南,台南长江三峡,上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盐城,盐城上海,上海深圳,丽江深圳。2以上7次人口迁移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原因密不可分。“闽东台南”是由于清朝初年的屯边政策,“台南长江三峡”是由于当时战争社会动荡所致,“上海长江三峡”是由于当时的“上山下乡”政策,“盐城上海”是教育招生因素带来的,“上海深圳”是毕业后寻求较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所致,“丽江深圳”

6、是女友可能受婚姻等亲情(或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来深圳组建家庭所致。3结合实际情况作答即可。教材P1213活动1(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自然灾害以及政策因素等。经济因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加剧。明朝中期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山东省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大批迁移到当时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开荒种地。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歉收,导致饥荒加剧。鸦片战争前后,中原地区灾害频繁,大批灾民纷纷迁移到辽宁。1936年华北大水灾及其后的连年灾荒,使山东灾民纷纷迁往东北地区,并在1940年前后形成自1928年大饥荒以来的又一次人口迁移高峰。政策因素:清朝

7、东北地区多皇家禁地,迫于人口压力,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人口迅速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加强边疆建设的政策鼓励下,仍有少部分山东农民沿传统路线迁移到东北。(2)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凭借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人口净迁入省。二是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的吸引。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等。3除材料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外,还有:(1)战争

8、因素。例如,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中东、阿富汗等地区的武装冲突所产生的国际难民。(2)政治中心的转移、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等。(3)宗教文化因素。例如,1947年“印巴分治”时,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4)生态与环境因素。例如,洪涝、火山、地震等环境灾害。(5)河道变迁,河道变迁对沿岸居民生计影响极大。教材P15活动各类人口迁移,特别是永久性移民,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有广泛影响。首先,对人口增长和分布产生巨大影响。人口迁移导致迁出区人口减少和迁入区人口增加,远比自然变动迅速、强烈。例如,19901995年发达国家增长的人口中,移民占45%,其中美、加、澳、

9、新四国占1/3左右,欧洲占88%;同期人口迁出使发展中国家平均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其中拉美下降了7个百分点。其次,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以及人口结构年轻化,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第三,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促进各民族和各地区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调整了不同国家与地区间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智力和资本的流动等。此外,人口迁移还促进人种基因的交流。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材P19活动一是自然环境优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低缓、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交通方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10、,利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二是经济实力雄厚。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又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技集中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人口总量大大增加。三是政策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使这里成为改革开放最先获益的地区,大大刺激了人口迁入。单元活动学用地理统计图教材P26活动(1)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原因是非洲大多数国家在二战后,摆脱了长期的殖民统治,政治纷纷独立,经济、科技、医疗都有较大进步,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

11、高。(2)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且出现了负增长,是由于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一些人的生育观念变化而不愿生育,导致人口的低出生率,而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老龄人口的比重较大,故人口的死亡率相对较高,甚至高于人口的出生率,因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低,且出现了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教材P27活动1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趋于平缓。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至少还要延续50年。当世界人口增长达到或接近静止状态时,总人口将达到100亿左右。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

12、口增长迅速,但21世纪下半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也将趋于缓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逐渐被“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健康、文明的观念所取代,人们将自觉实行少生、优生,人口出生率随之下降。2可设计成扇形图,也可设计成二维坐标柱状图。教材P28活动1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绘制方法如下:首先将总人口按性别和年龄段分组,在图中用铅笔打出均匀的横格,最下面的一条横线为横轴,在图的中间画两道线段为纵轴,中间按年龄顺序标注各年龄组;以纵轴为界,向两侧从0开始在横轴上标注刻度,代表百分比单位(数值一般不超过10),左、右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

13、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最后依据各年龄组男女百分比数据将横格截成段。2(1)2534岁和1019岁两个年龄组外凸,表明这两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较大,即19481957年、19631972年有两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人口增长高峰;“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经济回升及文化大革命“无政府主义”,使人口失控而形成生育高潮。(2)2024岁和09岁两个年龄组内凹,表明“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人口增长率突然下降;另一次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已见成效,人口迅速增长趋势得到控制。3左图:左右不对称反映男女人

14、口比例失调,而且男性青年年龄组人口显著外凸。据估计,该地区可能发现大型矿山或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聚集了大批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中图:中年年龄组人口明显内凹,且男性比女性更为突出。据估计,该地区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特别是当时有许多男青年死于战火中。右图:儿童年龄组人口比例突变,所占总人口比重明显减少,这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上的反映。据统计,如果这里是发展中国家的某个地区,很可能是政府控制生育政策已得到落实;如果是发达国家的某个地区,有可能是当地青年一代因生育观念变化或社会福利事业水平高而不愿多生育。4结合图114第一阶段的特征,按照绘制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步骤制作即可。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