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连续治理研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6159010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连续治理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连续治理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连续治理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连续治理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连续治理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连续治理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连续治理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连续治理研究 摘要:依据森林有害生物可连续控制策略原理,提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兔害的可连续控制策略,试验并总结了区内关键森林害鼠中华鼢鼠的综合治理方法,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防治。 关键词:森林;鼠兔害;可连续控制;祁连山鼠害是世界性的一大自然灾难,严重威胁着农、林、牧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啮齿类动物36种,是林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部分种类因种群数量过高,取食量大而引发严重危害,是祁连山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一大障碍。长久以来,对害鼠种群的控制,多依靠于化学灭鼠剂,产生了较大的负反馈效应,造成了鼠类天敌大量毒死、害鼠抗药性增强

2、、鼠害重复暴发危害的恶性循环。所以,寻求长久、稳定、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方法已成为控制鼠害的关键。1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生态群落经调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啮齿动物2目8科36种1。经在不一样海拔高度设置样地捕捉调查,36种鼠兔大致形成浅山农田-荒漠草原区类群,森林草原区类群,高山森林灌丛草原区类群及广布类群4个较大的类群,其下又聚集为7个亚群落。 天敌动物有45种,其中猛禽类23种,兽类14种,爬行类2种,其它鸟类6种2。啮齿动物和其它动物类群的食物链关系关键有分解者、天敌、寄生物、猎物,它们处于生态系统的中心位置, 在维持正常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效中起着主要作用,当它们的数量过高时会引发

3、植物生产力和多样性下降。鼠兔对林业生产的危害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大多数鼠兔在天敌的控制作用下,种群数量较低,未组成危害,只是在浅山区和林缘地带,因人为活动过分干扰和大量猎捕,天敌动物数量降低,对鼠兔的控制作用降低,几个隐蔽性生活的鼠类种群上升,引发危害。在海拔2 300m以下浅山区,关键是子午沙鼠、长爪沙鼠,对荒漠草原植被和人工幼林造成一定破坏。 在海拔2 3002 800m中山地带,关键是中华鼢鼠对人工幼林、天然灌木林及封育的幼林造成严重危害3,4,通常鼠口密度15只/hm2,幼树被害株率达10%40,平均达18,若不采取人为除治,35 a 即可将幼林全部毁灭。中华鼢鼠是目前区内危害最严重的鼠

4、害,广泛分布于全林区不一样海拔、不一样坡向的林地内,食性颇杂,对云杉、落叶松、杨树、沙棘等树种均危害。在祁连山区也有较高的繁殖能力,每十二个月繁殖1胎,每胎平均产仔只5,因此在自然状态下,种群一直处于稳定的上升、扩散趋势。3祁连山森林害鼠可连续控制策略有害生物的管理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分,森林生态系统要实现可连续发展,则森林有害生物的控制也必需是可连续的。有害生物可连续控制策略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原理和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理论及综合治理原理6,7。依据SPM策略的标准要求和现阶段本区森林生态系统及啮齿动物群落动态现实状况,总结多年来鼠害防治的经验,逐步形成了祁连山区鼠害可连续控制的策略,其关键内

5、容为:深入加强祁连山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经过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多个路径控制林区人口,减轻现在林区人为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过渡干扰,使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其本身演替规律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提升其对病虫鼠害的自我调控能力。深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尤其要阻止猎杀以啮齿类动物为取食对象的猛禽类、猫科和鼬科野生动物的现象,增加啮齿动物的天敌种群数量,利用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的食物链来调控鼠兔种群,避免发生危害。立即改变现在营造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作法。 营造适宜本区环境条件的多树种混交林,主动选育抗逆性树种,采取合理的栽植方法,建立多层结构的人工林群落,加强幼林抚育,发明有利于幼林生长,不利于病虫鼠害发

6、生的林分环境。对以人工幼林地内中华鼢鼠为主的森林害鼠采取系统工程治理。建立鼠害工程治理体系,科学决议,优化管理,有效地组织造林、抚育、科研、森林保护等管理活动,联合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和当地群众等诸方面力量,筹措充分的鼠害防治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充足发挥她们的潜能,达成鼠害防治的系统化、科学化。加强森林啮齿动物和森林植物相互关系及群落生态结构、 功效的研究及生态系统动态的监测。掌握啮齿动物种群变动规律、发生危害规律、生态调控机制,系统分析制订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管理控制目标,立即进行正确的预计预报,为工程治理决议提供科学依据。防治方法关键采取对其它有益生物和环境影响小的多

7、种自然控制方法为主。以应急短效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方法为辅,尽可能避免或逐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在现在还达不到生态控制的条件下,也要尽可能选取生物合理农药或环境友好农药。加强开发利用,变害为利。啮齿动物有很多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如雪兔、草兔、松鼠、鼢鼠、旱獭等部分体形较大的啮齿动物的肉能够食用。很多鼠类含有药用价值8。4中华鼢鼠综合治理方法中华鼢鼠是祁连山区林业生产的关键害鼠,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防治,初步建立了鼢鼠防治的管理系统和工程治理体系,总结出了一套较有效地防治鼠害的方法9,10 ,11。中华鼢鼠工程治理体系保护区管理局自90年代初起就把中华鼢鼠防治作为一项关键治理工程,实施以防治指

8、标为关键的目标管理,成立了鼠防领导小组和防治技术攻关小组。防治指标由单纯地追求杀鼠率转向提升杀鼠率和林木存活率,降低防治成本和天敌杀伤率等综合指标,防治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形成了鼢鼠可连续控制的系统决议程序 。森林害鼠综合治理系统决议程序图式中华鼢鼠综合控制方法生态控制方法。自然生态控制方法是林区鼢鼠治理的关键方法。应尽力减轻人为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过渡干扰破坏,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增强林分本身调控能力和抗逆性。造林前,首先对造林地进行实地调查,以土壤类型和鼢鼠种群密度为指标,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主动提倡封山育林。实践证实,封山育林能在短期

9、内恢复灌木植被,提升林地植被覆盖率,保护天敌动物,降低鼢鼠活动量。营林技术方法。穴状整地和营造针阔混交林对抑制鼢鼠危害有显著作用。合适加大造林密度,促进林木提早郁闭,可减轻鼢鼠的危害程度。提倡采取大苗造林,因大苗根系粗大,侧根多,害鼠适口性差,可减轻危害。有条件时,应立即松土除草,清理林地,破坏洞道,发明不宜鼢鼠生存的环境。化学药剂防治。化学药剂防治作为一个应急方法仍是林区鼢鼠防治、尤其是鼠口密度大的幼林地鼢鼠防治的关键方法。立即采取,可快速降低鼢鼠种群密度,减轻危害。化学药剂防治关键有毒饵诱杀和药剂蘸根两种方法。配制毒饵以二次中毒性较小的抗凝血剂溴敌隆为主,以当归为诱饵配制成的鼢鼠灵制剂效果

10、很好12 。在祁连山林区,单独使用鼢鼠灵的灭鼠效果达%,和弓箭射杀相结合的灭鼠效果达%。药剂蘸根使用内吸性强的高毒农药40乐果乳油。生物防治。首先应主动保护和扩大祁连山区鼠兔的天敌种群数量,尤其是猛禽、猫科和鼬科动物的保护,在幼林地设置招引设施,如栽植枯树干,保留活孤立木,或建筑招鹰土墩等,招引鼠兔天敌栖息、停留,捕食害鼠。通常每公顷有4株高4m以上招引设置的幼林地,鼢鼠种群密度较无招引设置的幼林地低1倍多。还可在林地中种植部分驱鼠植物如倒提壶、稠李、接骨木、荏子、毛蕊花、缬草等和杀鼠植物如白头翁、苦参、狼毒、苍耳、曼陀罗、杠柳、天南星等,使林地内植被不宜鼢鼠取食,以降低鼢鼠种群数量。另外可主

11、动研究和推广应用微生物防鼠技术。物理防治。关键采取弓箭射杀方法。山区可就地取材,用荆条等制成地弓,成本低,灭鼠率高,捕捉的鼠体还可用以制作中药材,一举两得。另外对小面积林分还可采取水淹捕打、挖隔离沟等方法。5结论和讨论实施鼠害的可连续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到技术、社会、经济、政策及行政管理等诸方面,不但需要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和广大林业工作者共同努力,也需要资金投入和制度上的确保。技术上应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根据生态规律,对多种有害生物进行总体协调控制,即在全方面实施害鼠综合管理的基础上,逐步采取生态控制方法,强调维持系统的长久稳定性和提升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要从根本上控制害鼠的发生,必需改进林分环境,造成不利于害鼠繁殖和存活的系统结构。管理上应以系统科学的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进行管理运作,系统管理,科学决议,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森林虫鼠害的连续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