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61565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1江西南昌一中月考“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A制定了1954年宪法B颁布“共同纲领”C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

2、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3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阶级成分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C人民公社普遍建立D“包产到户”广泛实施4“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

3、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我国抗美援朝是()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毛主席对此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这段话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求同存异”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62021吐鲁番高三模拟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

4、“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7观察下表,它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川沙地区私营工业简表年份户数占工业总产值(%)195321171.31195511849.64A.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很多私营工业转为军需生产B土地改革深入发展,很多私营业主回家分田务农C实施“一五”计划,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81956年,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作为北

5、京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呈递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此时的同仁堂()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C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D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10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

6、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和政府()A认识到经济建设需要综合平衡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目标C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D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11这次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却滑向了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上述文字最有可能选自()A“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B人民公社制度是如何消亡的C研究“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几点思考D“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2“粮、油

7、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为克服这一困难局面,党和国家()A实施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C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31963年7月,雷锋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标题是红色中国:成为那颗螺丝钉,报道中称: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士兵,在他去世后,人们才通过日记发现,他是一个谦卑且令人敬佩的“毛主席的学生”,他立志做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为党和主席工作。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国企图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B美国欲通过雷

8、锋了解红色中国C雷锋精神符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D美国借机示好中国以联合对抗苏联14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的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47.4%”。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B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C邓小平进行各方面整顿D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15卡特(时任美国总统)1978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我们的中国问题专家向我谈起了党的三中全会的结果现在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没有正常的美中关

9、系,中国很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上述言论表明()A中美关系正常化契合中国现代化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党的三中全会”决定中美正式建交D美国选择建交时机主动配合中国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五”计划期间钢铁产量增长统计表产品名称单位1952年1957年1957年比1952年增长(%)钢万吨135535296.3生铁万吨193594207.8摘编自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材料二1953年,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城镇人口增加,加上灾民,全国吃商品粮的人口将近两亿。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棉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要求

10、超过了粮棉油的增长速度。史天胜、马建红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简明教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重要意义。(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背景及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1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年和1956年,政府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区、各行业也逐渐开展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

11、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7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国家的社会动员及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8分)18万隆会议精神始

12、终是引领亚非关系发展的指南针,亚非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材料二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

13、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7分)(2)据材料二,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国家财经好转,

14、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60年代实行“八字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波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持续恶化20世纪7 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经济好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12分)综合测评(九)1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纲领。依据材料中“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变通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故答案为B项。A项,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不符,排除;C项,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立国之初”不符,排除;D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与“根本大法”不符,排除。答案:B2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权特点。材料中讲述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