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615187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155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名 称浮头式换热器设计题 目 类 型毕业设计系 部专 业 班 级学 生 姓 名指 导 教 师辅 导 教 师时 间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

2、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注 意 事 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

3、不少于1.2万字。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3)其它目录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4、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查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答辩会议记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11 热力计算21.1原始数据21.2定性温度和物性参数计算21.3初选结构31.4管程换热计算及流量计算31.5壳程换热计算51.6传热系数61.7管程压降71.8壳程压降81.9压强校核92 结构设计102.1换热流程设计102.2管子和传热面积102.3管子排列方式102.4壳体112.5管箱122.6固定管板132.7分程隔板132.8折流板142.9拉杆152.10进出口管152.11浮头箱162.12浮头162.13补强圈172.14法兰172.15支座193 强度校核213.1管箱的强度校核及优化213.2壳体

5、的强度校核及优化224 制造工艺及安装244.1制造工艺244.2安装与拆卸255 Solidworks绘出的实体模型27小结28参考文献29致谢30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系 部:机械系专业:过程装备班级:装备0601学生姓名:丁红林指导教师/职称:周志宏/教授1.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浮头式换热器设计2. 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2009年11月1日2010年6月1日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换热器设计原始数据壳体规格700;管箱规格750;换热管规格193L=8000项目壳程管程设计压力(Mp)1.62操作温度(进口/出口)175/1

6、55144/163设计温度220200介质急冷油锅炉给水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1)换热器的发展概况(2)总体参数设计计算(3)传热学计算(4)有限元分析(5)结构的三维设计(6)换热器的工程图设计5.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及具体要求换热器的三维图工程图:总装配图,部件装配图各一张,零件图3张6、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熟悉Solidworks上机100小时任务书批准日期系主任/责任教授任务书下达日期指导教师完成任务日期学生签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名称浮头式换热器设计系部机械系专业班级装备601学生姓名丁红林指导教师周志宏辅导教师

7、周志宏开题报告时间2009年11月-2009年12月浮头式换热器设计学生:丁红林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指导教师:周正宏 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题目来源及其类型题目来源:生产实际题目类别:毕业设计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换热器是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热量交换设备 ,随着现代新工艺、 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能源问题的日趋严重 ,世界各国已普遍把石油化工深度加工和能源综合利用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换热器因而面临着新的挑战。换热器的性能对产品质量、能量利用率以及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发达的工业国家热回收率已达 96% 。换热设备在现代装置

8、中约占设备总重的30% 左右,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仍然占绝对的优势,约70% 。其余30% 为各类高效紧凑式换热器、新型热管热泵和蓄热器等设备,其中板式、螺旋板式、板翅式以及各类高效传热元件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继续提高设备热效率的同时,促进换热设备的结构紧凑性 ,产品系列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并朝大型化的方向研究发展。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 史美中,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2 钱颂文.换热器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过程装备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王志魁.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

9、00 5贺卫国.化工容器及设备简明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王志文.化工容器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7贺匡国.压力容器分析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8潘家祯.压力容器材料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9卓震. 化工容器及设备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10GB 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1GB 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2HG 20582-1998钢制化工容器强度计算规定S.化工部工程建设标准编辑中心出版,199813 JB 4732-1995钢制压

10、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S.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14 Beneath A. Saurian and Rosary S. Michalski, Applying Separable Evolution Model to Heat Exchange Design15 James R Burly. Dont overlook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Chemical Engineering.,1991, 98(8):909616Heat transfer suppliers,focus on safety. Chemical Engineering,1993,100(4)

11、:147154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1、我国换热器发展前景换热器(热交换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换热器按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式(混合式换热器是通过冷、热流体的直接接触、混合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又称接触式换热器)、蓄热式(蓄热式换热器是利用冷、热流体交替流经蓄热室中的蓄热体(填料)表面,从而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和间壁式(随间壁式换热器的冷、热流体被固体间壁隔开,并通过间壁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因此又称表面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应用最广)三类。在我国换热器的制造技术远落后于外国,由于制造工艺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换热器只能采用简单的结构,而且传热面积小

12、、体积大和笨重,如蛇管式换热器等。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它不仅单位体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而且传热效果也较好,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 在我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不同型式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不断涌现。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对某些种类的换热器已经建立了标准,形成了系列。完善的换热器在设计或选型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 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2) 结构安全可靠;(3) 便于制造、安装、操作和维修;(4) 经济上合理。7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有力促进了换热强化技术的发展。为了节能将耗,提高工业生产经济效益,要求

13、开发适用于不同工业过程要求的高效换热设备。所以这些年来,换热器的开发和研究成了人们关注的课题。当今换热器技术的发展以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模型化技术、强化传热技术等形成一个高技术体系。所谓提高换热器性能,就是提高其传热性能。狭义的强化传热系数指提高流体和传热之间的传热系数。其主要方法归结为下述两个原理:温度边界层减勃和调换传热面附近的流体。因此最近十几年来,强化传热技术受到了工业界的广泛重视,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凝结是工业中普遍遇到的另一种相变换热过程,凝结换热系数很高,但经过强化措施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1. 管外凝结换热的强化(1)冷却表面的特殊处理对冷却表面的特殊处理,主要是

14、为了在冷却表面上产生珠状凝结。珠状凝结的换热系数可比通常的膜状凝结高510倍,由于水和有机液体能润湿大部分的金属壁面,所以应采用特殊的表面处理方法(化学覆盖法、聚合物涂层法和电镀法等),使冷凝液不能润湿壁面,从而形成珠状凝结。用电镀法在表面涂一层贵金属,如金、铂、钯等效果很好,缺点是价格昂贵。(2)冷却表面的粗糙化粗糙表面可增加凝结液膜的湍流度,亦可强化凝结换热。实验证明,当粗糙高度为0.5mm时,水蒸气的凝结换热系数可提高90%。值得注意的是,当凝结液膜增厚到可将粗糙壁面淹没时,粗糙度对增强凝结换热不起作用。有时当液膜流速较低时,粗糙壁面还会滞留液膜,对换热反而不利。(3)采用扩展表面在管外膜状凝结中常常采用低肋管,低肋管不但增加换热面积,而且由于冷凝流体的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