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真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6142901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真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考 语 文 总 复 习 现 代 文 阅读 专 题 一 记 叙 文 阅 读 近 真题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重庆近 4 年中考真题精选(20142017)第 1 类 挚爱亲情一、(2016 重庆 A 卷 1317 题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包利民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 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1。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2、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 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 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 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 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 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

3、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 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 好。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 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 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 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

4、 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 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 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 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 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 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

5、。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 情。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 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注释:1盈然:漫溢的样子。1.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4 分)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片断二:朋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片断三:邻家大伯因为父母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两个片断各 2 分,意合即可)【解析】片断二可在文中第段找出,即一个朋

6、友因为自己是孤儿,一直待人冷漠,班上有个女生总 想关心她,她却只当是怜悯,后来这个女生的父母因车祸身亡,女生眼中的真诚和失落使朋友打开心扉; 第、段讲的是片断三,即邻家大伯六岁的时候跟着聋哑父母回爷爷家过年,遇到汽车出现故障,父母 牺牲自己,将他推出车外,从此,邻家大伯便在每年父母逝世的那一天用禁言的方式来怀念那份爱和悲 情。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4 分)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一枕”扣住了“夜”“不眠”(2 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眠的情状(2 分)。(言之有理 即可)【解析】在文中,“一枕”明显是一个量词,从前文“不眠的寒夜”“辗转反侧中

7、”可看出“枕”是与 “夜”“不眠”相关,用它来修饰“冷清”,写出了作者在夜里思绪紊乱,辗转反侧的情状。从“一枕” 所在的第段可以看出,在一个飘雪的寒夜,作者由于失眠,思绪万千,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 以入眠的情状。3. 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4 分)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意合即可)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内心愤愤的情绪比作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说的是 “我”内心愤懑的情绪渐渐消失了。从第段可以看出“我”心里愤愤便和老师顶撞,当“我”

8、离开的 时候,老师嘴角的笑容以及和其他老师的话语让“我”有所触动,“我”觉得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从而内 心黯淡、愤愤的情绪化为喜悦之情。4. 文章第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动作描写(1 分),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1 分),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 子的感人形象,突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2 分)。【解析】这句话在文章第段,“父母护着他”“挤到车窗前”“推了出去”从“护”“挤”“推”这三 个动词可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护”表现出父母对孩子无时无刻的爱护;“挤”说明当时情况很 危急,大家都很慌乱,父母

9、为了孩子拼尽全力;“推”指当时情况危急,尽管父母有所不舍,但为了孩子 的安危还是奋力将孩子送往安全地带。三个连续的动作将父母在紧急情况下还是想着先保护孩子,在人群 中挤到窗前,把孩子推出去送到安全地带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父母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在生 死关头,为了孩子的安危,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一切都缘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5.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4 分)( B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

10、门。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解析】本文的题目是“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其含义主要指的是“漫长的岁 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 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A 项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C、D 两项只强调了此刻瞬 间的感受。故选 B 项。二、(2015 重庆 A 卷 1317 题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0 分)我的暖,一寸长葛闪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 40 岁的中年男子。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

11、了根香烟。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 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我一听,有点蒙。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 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 让我心有芥蒂。“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 坐一回就行,还是

12、今儿这个时间。”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 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12 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 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 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 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我实

13、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 案。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 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 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 着我一起来学校!”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 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 寸的长度。“

14、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 沉!(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1. 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 分)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2 分),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2 分)。(意合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关键要素:人物 (中年男子、“我”)事件 (起 因:他的孩子进城读书,被同学们瞧不起,心理留下阴影;经过: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以消除孩子的 心理阴影;结果:“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他给了孩子温暖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他为孩子做了一 件什么事”,从原因和所做的事

15、情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即可,同时要做到语言简洁。2. 文章第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 分)外貌描写 (肖像描写 )(1 分)。作用: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暗示了“几天 来”他被拒的原因;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作用答出 3 点即得 3 分)【解析】文章第段,很容易判断出是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句子中的“满身油漆和泥土, 满面灰尘”等词句点明了这个中年男子的身份,也看出他工作的辛苦,再结合后文来看,他这一身装扮也 成为这几天被拒绝的原因,同时也为“我”听说他想坐“我”的车时“皱眉”“犹豫”做铺垫。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几天来”说明父亲为此努力了好些天 (2 分) ,表现出父亲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