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的民间艺术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613664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窑洞里的民间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窑洞里的民间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窑洞里的民间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窑洞里的民间艺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窑洞里的民间艺术 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特殊建筑,陕北地域的象征,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农民辛勤耕作的根本愿望是修建几孔窑洞,因为挖窑、娶妻、生娃、才算成家立业,才能世代繁衍。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上男人们在耕作,星罗棋布的窑洞里婆姨们操持着家务,生儿育女。她们为了装扮窑洞、美化生活,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便在这些本分女人的剪刀下诞生了,并代代相传。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不同于中国工匠工艺剪纸,它不是用来作为养家糊口的手艺,也不必取得上层社会的认可,纯正是源于生活、自我欣赏的自生艺术。操持家务的妇女们只要能把窑洞装扮得美丽、得到自家汉子的喜欢、讨到邻居说声“手巧,这些婆姨们也就满足了。已故驰名剪纸

2、艺术家张林召说,“庄户人家一天忙到黑,哪儿有时间精雕细刻。延安市街道旁的腰鼓摊点毛绣制品?安塞腰鼓剪纸多用于贴窗花,因此张林召说,“穷人家的窗户框大格宽,纸花剪粗了好看 ,这是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原始理论依据。随着时代的开展,剪纸艺术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又派生出了剪纸泥塑、剪纸刺绣、剪纸国画等艺术品种。剪纸艺术源于缝制衣服剪纸艺术用的工具就是一把剪刀,这把剪刀和农家妇女剪裁衣服用的是同一把剪刀,主人也是同一个人,因此,剪纸艺术的产生与服装有关。在陕北妇女的衣柜中或包袱里,都能找到一本用来夹把戏的旧书,里面夹着做鞋用的纸样子、刺绣用的图案样子、剪窗花用的把戏子等。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先秦时期,服装就从

3、单纯的御寒功能向多功能开展,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服装就开始辨别社会阶层、阶级地位。这一时期农家妇女除了制作平民百姓的衣服外也开始制作“官衣,因此妇女们也就具备了服装造型、佩饰点缀、刺绣图纹的能力。造纸术创造后,为了使制作衣服的各种图样便于修改,提高图案造型的准确性,因此产生了纸样。妇女们手中的这些制作衣服、缝制鞋子、刺花绣鸟的纸样,用彩纸剪裁,贴在窗上,从此窗花就诞生了。尔后,窗花纸样便从用于做衣服的纸样中独立出来,剪纸艺术慢慢形成。灵巧的妇女剪出好把戏后其她妇女就来比着剪,行话为“替样,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剪纸纹样也就产生了。剪纸?初春洛川县农村妇女在制作毛绣制品在延安地区的延川县、延长县一代,除剪纸花以外还流行一种布堆花。妇女们用做衣服剩下来的碎步头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可供欣赏的工艺品,常见的有枕头顶布、童鞋、挂包、桌裙布、架架(马夹)和布老虎、牛马等小动物。这种用剪刀和布块进行造型的方式,也许就是造纸术创造之前劳动妇女造型方式的遗传。自剪纸贴花成为美化生活的一种形式在陕北盛行后,每逢新春佳节、吉日庆典,不仅家家户户的窗上都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窗花,窑洞内也是纸花映帘,有窑顶花、炕壁花、家什花等。这些纸花在营造红火吉利、满园春色氛围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劳动妇女的艺术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