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6129044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卷(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宁师中学、会昌中学-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分钟)出题人:钟荣富(宁师中学) 审题人:李桂娣(会昌中学)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体现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分钟。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过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答题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卷 阅读题(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3题(共9分)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

2、的一种。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称密切的关系。如诗经的所有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本来都是配乐歌唱的。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浮现,本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正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汉魏六朝重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多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特别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

3、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解决,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干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与此同步,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规定来写作歌辞。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词形态完全稳定后来,是一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每首词均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白词写作时所根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构造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到后来,词和音乐脱钩,词成为书面文学,词牌就只表达文字的格律形

4、式了。词能成为宋代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固然不也许仅仅取决于其音乐特性和句式上的变化,更取决于它在抒情体现上的某些特性。诗的发展历史很长,功能也复杂,词则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并且,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浮现此前,词很少像诗那样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它关注的重要是男女欢爱、相思别离、风花雪月之类。这些更具有个人性的、与平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内容,在词中获得充足的体现。诗的语言一般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因此很难在细节上展开。而词的体现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可以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

5、滴到明”,在诗中是不也许浮现的。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步,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风格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但正由于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为自由。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互相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

6、代。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汉魏六朝乐府诗等。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C. 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来源,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解决。这是由于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D.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步,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

7、在字数、平仄等方面无严格规定。. 杜甫的七绝赠花卿,就是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这充足阐明唐代就是伶伎直接拿文人诗歌来配乐歌唱的现象。C. 词具有单纯的抒情性,重要是抒发男女欢爱、相思别离等更具个人性的、平常化的情感,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浮现此前,很少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D. 词的长短句格式,不仅是抒发情感的需要,更是音乐旋律的需要,而音乐旋律是决定词可以成为宋代文学重要代表的更重要的因素。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 )(3分)A.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觉得词的风格一般要低于诗一等;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成果,是

8、对诗局限性之处的扩展和补充。B. 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体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也许浮现的,这是由于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C 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体现上,受到的限制更少。D 词的形态完全稳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它规定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白了词所根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达文字的格律形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46题。一人一校一国家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

9、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本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快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她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变化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哺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教师,专家其子弟。19春

10、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注重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来迅速强盛的主线因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她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名,年终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由于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9改名南开中学堂,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步,千方百计聘任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开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

11、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她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她注重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她答道:“不如此,不能表达我的决心,从此后来,我与诸同窗共同戒烟。”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注重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履行的多种会考。为了培养

12、学生具有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裁减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渐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本上,1月创立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开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1923年,到了24年,就已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

13、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发明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诸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简介,她都一一给她们写了简介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后来方。张伯苓注重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常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鼓励学生的爱国热情。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苏醒结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3年12月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沉着应变,弦诵未辍。13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尚未散尽的时候

14、,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布:“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99年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规定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肯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回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91年2月2日,为南开教育辛苦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去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她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她说:“张校长毕生是

15、进步的,爱国的;她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规定随着时代的迈进而不断革新。.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苏醒结识,她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9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学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D. 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体现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5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发明者”。张伯苓的发明性表目前哪里?(4分).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 “一国家”关系的理解。(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79题。心与手美欧亨利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