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同步练习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124166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同步练习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天同步练习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天同步练习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天同步练习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天同步练习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同步练习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同步练习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天同步练习 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 【重点字词解析】(1)注音镰刀(lin) 背篓(lu) 栖息(q)芦篷(png) 蟋蟀(x shui) 载 (zi)(2)多音义辨析(3)形似字区别(4)解词幽谷幽深的山谷。丁丁伐木声。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枯涸干涸,没有水了。清洌水清。梦寐睡梦。【重点句子分析】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描写,营造出一片

2、世外风光的氛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由景入情,描写了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背景知识介绍】何其芳(19121977),现代

3、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人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秋天分为三节,每一节都是一幅画面,分别从“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描绘了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2)中心意思这首诗通过描写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3

4、)写作特点语言清柔,蕴味深长。【同步达纲练习】(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根据加粗字写出拼音。肥shu_ 乌ji_ lio_阔枯h_ 伐木丁丁_ 鳊_鱼归泊_ 清洌_ 梦mi_(2)解释下列词语。肥硕:_寥阔:_枯涸:_清洌:_梦寐:_丁丁:_(3)秋天这首诗选自 作者是_,现代_、_。(4)根据课文默写。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_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_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_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了,_(5)选出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B秋天栖息在农家里C放下饱食过稻香的

5、镰刀D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节诗的大意。_(7)请写出这首诗都使用了什么修辞,并举例说明。_(8)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请简要点评一下。_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硕 桕 寥 涸 zhng bin b li 寐(2)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高远空旷。 干涸,没有水了。 水清。 睡梦。伐木声。(3)预言何其芳 诗人、评论家(4)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5)B(6)第一节:栖息在农家的秋天。第二节: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第三节: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如“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8)(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