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123813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04版与11版初中地理课标对比前言与课程目标部分答题思想上沿袭了04版课标的内容,只是措辞、语句方面做了一些改变。注:斜体为04版课标内容。行楷字体为评注内容。一、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

2、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3、、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认识地理环境、逐步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11版课标明确列出了地理学科的五大特性,相较于04版的整段叙述,让人更加一目了然。 二、 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

4、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3.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鼓励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5. 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

5、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6.注重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结合。地理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现: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在课程基本理念的部分,11版课标将04版课标中的六点整合为三点,突出了地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特点

6、,弱化评价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三、 课程内容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标 准活 动 建 议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7、这一部分的修改体现了课程思路中“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这一条。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改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的发展。而将”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改为“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改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则密切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二)地图标 准活 动 建 议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8、,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地图部分的修改主要是语句调整了顺序,原课标要求在地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新课标要求利用等高线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这样调整后更加合理。因为一般地图上没有海拔高

9、度的标注,而等高线地形图能给学生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提供资料,方便估算。二、世界地理(一)海洋和陆地标 准活 动 建 议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例如,开展七大洲、

10、四大洋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第一处改变将“全球海陆”改为“地球表面海陆”,这一用词的修改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贯彻了下来,用词更加准确。第二处中删除了对七大洲、四大洋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概况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第三处改动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要求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让学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板块构造学说。(二)气候标 准活 动 建 议3 天气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11、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3主要气候类型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分析纬度位

12、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开展参观、观测,体验等活动。例如,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说明:“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等媒体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原课标中气温(降水)都是通过阅读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来让学生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的差异,而现在在气温这块加入了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将“说出”一词改为“归纳”。我认为有了1、7月的对比,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世界

13、气温分布的差异。并且“归纳”一次更有利于学生锻炼“看图说话”的能力。(三)居民标 准活 动 建 议1人口与人种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2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

14、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一部分删去了对举例的要求,降低了难度。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阅历还不够丰富,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还不会很了解,所以如果要让他们举例的话难度会有点大。(四)地域发展差异标 准活 动 建 议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开展讨论活动。例如,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地域发展差异这一部分的修改,注重对了提高学生对于数据和实例的归纳能力。同时删除了让学生说出一些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改变使得学生们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五)认识区域标 准活 动 建 议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