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疾病诊疗指南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611898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疾病诊疗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妇科疾病诊疗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妇科疾病诊疗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妇科疾病诊疗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妇科疾病诊疗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妇科疾病诊疗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疾病诊疗指南(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妇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一.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以宫体部肌瘤多见,少数为宫颈肌瘤。临床表现1、 多数患者无症状,仅于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时偶被发现。2、 阴道流血 多数病例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少数病例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主要取决于肌瘤生长的部位。3、 腹部包块 下腹可扪及实性肿块、不规则,特别是在膀胱充盈时腹部包块更为明显。4、 白带增多 肌壁间肌瘤可有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更为明显,当其感染坏死时可产生多量脓血性排液,伴有臭味。5、 压迫症状 肌瘤增大时常可压迫周围邻近器官产生压迫症状,尤多见于子宫体下段及宫颈部肌

2、瘤。压迫膀胱则产生尿频、尿急,甚至尿潴留;压迫直肠产生排便困难。6、 腰酸、下腹坠胀、腹痛 一般患者无腹痛,常诉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浆膜下肌瘤帝扭转时可出现急腹痛。肌瘤红色变性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热。7、 其他症状 患者可伴不孕、继发贫血等8、 妇科检查 子宫不规则增大,质硬,表面呈多个球形或结节状隆起。若为黏膜下肌瘤,有时可见宫颈口或颈管内有球形实性包块突出,表面暗红色,有时有溃疡、坏死。 诊断要点1、 病史及临床表现2、 辅助检查(1) 超声检查:B型超声显像显示子宫增大,失去正常形态,肌瘤区出现圆形低回声区或近似漩涡状结构的不规则较强回声。B超能较准确地显示肌瘤的数目、大小及部位。(2)

3、 诊断性刮宫:探测宫腔大小、宫腔形态及不规则突起。并将刮取所得的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以除外并存的子宫内膜病变。(3) 宫腔镜检查:直接窥视宫腔形态,可见突出在宫腔内的肌瘤,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及原则子宫肌瘤的处理,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肌瘤大小、有无变性、生育要求及全身情况全面考虑。1、随访观察 如肌瘤小于妊娠10周子宫大小、无明显症状或近绝经期患者,可3-6个月复查一次。2、 手术治疗(1) 手术指征:1) 肌瘤大于妊娠10周子宫;2) 月经过多,继发贫血;3) 有压迫症状;4) 宫颈肌瘤;5) 生长迅速,可疑恶性;(2) 手术方式: 1)肌瘤切除术:年轻未婚或未生、希望保留生育功

4、能的患者,可经腹行肌瘤切除。有条件者可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肌瘤。 黏膜下肌瘤可在宫腔镜下行肌瘤切除术,黏膜下肌瘤突出宫颈口或阴道内者,可经阴道切除肌瘤。 2)子宫切除术:凡肌瘤较大、症状明显、经药物治疗无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行子宫次全切除或子宫全切术。若决定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应详细检查宫颈除外宫颈癌或癌前病变,术后仍需按照常规定期随访。双侧卵巢正常者应考虑保留。若患者已绝经,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可同时行双侧附件切除,如患者不愿切除,也可保留。 3、药物治疗 凡肌瘤小于2个半月妊娠子宫大小、症状较轻、近绝经年龄及全身情况不能手术者,可选择下列药物治疗:(1) 雄激素:丙酸睾酮25

5、mg,肌注,5-7日一次,共4次,经期每日注射一次,连用3日,每月总量不宜超过300mg。或甲基睾酮5-10mg,口服,每日用药10-15日。 (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按说明给药,连续使用3-6个月。用药期间肌瘤明显缩小,症状改善,但停药后肌瘤又可能逐渐增大。GnRH-a长期持续使用可致雌激缺乏,导致骨质疏松症。GnRH-a更适用于拟行肌瘤的术前准备,使手术时易于剥离肌瘤,并减少术中出血。(3) 米非司酮:米非司酮12.5-5mg,口服,每日1次,连服3-6个月,不宜长期大量服用米非司酮,以防抗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4) 孕三烯酮:孕三烯酮2.5mg,口服,每周2次,

6、连服3-6个月,用药期间需随访肝功能。(5) 子宫收缩剂主要用于减少月经量,常用益母草冲剂口服,缩宫素10-20U肌注,或麦角新碱0.2mg肌注等。4、有条件者也可行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5、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1) 孕期无症状者,定期产前检查,严密观察,不需特殊处理。(2) 妊娠36周后,根据肌瘤生长部位是否位于子宫下段易发生产道阻塞、胎头高浮不能入盆者应行选择性剖宫产。(3) 剖宫产时除基底部较小的浆膜下肌瘤之外,子宫肌壁间肌瘤及多发或肌瘤较大者应慎行肌瘤切除者。二.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后或更年

7、期妇女,少数可发生在40岁以下年轻妇女。 临床表现1、 病史(1)月经紊乱史,特别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史、不孕史、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史、卵巢肿瘤史。(2)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不孕不育史。 2、阴道流血 绝经后阴道流血,围绝经期不规则阴道流血,40岁以下妇女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3、阴道异常排液 呈浆液性或学水样。 4、晚期时因癌肿侵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而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5、妇科检查 早期患者可无异常发现,稍晚期则子宫增生,有的可扪及转移结节或肿块。 诊断要点1、 若有上述病史、易患因素和临床变现应注意患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2、 辅助检查(1) 细胞学检查:采用宫颈

8、外口及后穹窿涂片,或宫颈内、外口涂片及后穹窿涂片做细胞学检查,可能提高阳性率。(2) 分段诊断性刮宫: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先刮颈管 ,用探针探测宫腔,继之刮宫腔,刮出物分别装瓶固定送病理检查。若刮取得组织量多且呈豆渣样,内膜癌的可能性极大,应立即停止搔刮,以防子宫穿孔或癌灶扩散。(3) B超或阴道超声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子宫内膜厚度、肌层侵润深度,以协助诊断。(4) 宫腔镜检查:直视下明确宫腔内病变部位、范围,对可疑部位做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发现较小的和早期病变。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FIGO分期 TNM分类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无原发肿瘤证据 T00 原位

9、癌 (侵润前癌) TiSI 肿瘤局限于宫体 T1 T1a Ia 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T1a Ib 肿瘤侵润深度1/2肌层 T1c II 肿瘤侵犯宫颈但无宫体外蔓延 T2 IIa 仅宫颈内膜腺体受累 T2a IIb 宫颈间质侵润 T2bIII 局部和/或区域扩散(如IIIa、IIIb及IIIc中详述) T3和/或N1 IIIa 肿瘤侵犯浆膜层和/或附件(直接蔓延或转移),和/或腹水或腹腔洗液 T3a 有癌细胞 IIIb 阴道侵润(直接蔓延或转移) T3b IIIc 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N1Iva 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粘膜 T4Ivb 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淋巴结转移,不包括阴道、盆腔

10、浆膜和附件的转 M1 移,以及主动脉旁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I期 IA G1,2,3 癌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IB G1,2,3 癌瘤浸润深度1/2肌层II期 IIA G1,2,3 仅宫颈内膜腺体受累 IIB G1,2,3 宫颈间质受累III期 IIIA G1,2,3 癌瘤累及浆膜和(或)附件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 IIIB G1,2,3 阴道转移 IIIC G1,2,3 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IV期 IVA G1,2,3 癌瘤浸及膀胱和(或)直肠粘膜IVB G1,2,3 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转移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案及原则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

11、辅以放疗、化疗及激素药物等综合治疗。1、 手术治疗 凡手术治疗者均应进行腹腔冲洗液或腹水细胞学检查。进入腹腔后,先注入200ml生理盐水冲洗盆、腹腔,然后吸入冲洗液,查找恶性细胞。继之在探查盆、腹腔腹膜后淋巴结。(1) 筋膜外子宫切除或子宫次广泛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适合于Ia、Ib期,癌细胞分化程度为I级或 II级者。(2) 子宫广泛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适合于Ia、Ib期病例、癌细胞分化程度III级、病理组织学类型较恶性者(浆液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Ic期病例以及II期患者。2、 放射治疗(1) 癌细胞分化差的I、II期患者,宫旁有浸润着,可先行术前放疗。

12、术前放疗常用腔内放疗,根据不同情况可给A点、F点剂量30-40Gy/3-4周,放疗结束2周后手术。(2) 癌细胞分化差、深肌层浸润、宫颈已浸润、盆腔有转移灶、血管淋巴管内有癌栓、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应补充放射治疗。(3) 不宜手术的I、II期病例可单行放射治疗。3、 药物治疗(1) 激素治疗:不宜手术、放疗或治疗后复发的晚期患者考虑首选激素,另外年轻Ia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也可考虑慎重应用。常用药物为:1) 己酸孕酮:500mg,肌注,每日一次,连续用6-8周后,改为250mg,肌注,每日一次;或500mg次/周,肌注。2) 醋酸甲羟孕酮:即安宫黄体酮,每日100-200mg,口服6个月-1年。 (2)化学药物治疗:晚期或复发病例,可联合化疗。使用方案有顺铂、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或紫杉醇与顺铂联合使用。三. 异位妊娠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称为异位妊娠。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等,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由于B-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检测、超声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