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611539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项羽悲剧之所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周霞 09级历史班 09020137内容摘要: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起义军领袖和杰出的军事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千秋霸气;也有和虞姬诀别时的凄婉缠绵;还有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项羽更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本文认为,项羽在战争中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军事上的及其性格上的弱点,造就了其悲剧的命运。这是项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关键词 项羽 悲剧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一个楚国贵族家庭,24岁时成为会稽郡起义军副统帅,其后仅用了三年时间(前209前206),就成为分封十八位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着秦亡汉兴之际的国家命运。在那个风起云

2、涌的年代里,项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反秦将领,一跃成为西楚霸王,然后又自刎于乌江,项羽的一生,可谓经历了大喜与大悲。学术界普遍认为项羽的悲剧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刚愎自用、失人失察,使他一步一步的败退出历史的舞台。本文认为,项羽在战争中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感情、思想上的及其性格上的弱点,造就了其悲剧的命运。项羽在反秦、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功勋,是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而这位身经七十余战却毫无败绩的军事英雄,为什么最后会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剧收场呢?他的历史悲剧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一、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项羽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可以说是项羽政治、军事上失败的根源,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

3、,“项羽不能信人,非其所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这是在说项羽在用人方面,只能信任两类人,一是项氏的宗族,而是妻子的兄弟。项羽对其叔父项伯可谓是深信不疑,然项伯虽为项羽叔父,但其利用项羽叔父之名总共做过四件对不起项羽的事情,鸿门宴前后,如果不是项伯,刘邦之命休矣。夜见张良、泄露军情;剑护刘邦,使项庄不得杀之;为刘邦求封汉中,关中左有殽、函的险要,右有陇、蜀的大山区,土地肥美的平原,广阔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边有牛马牧畜的大草原。这些都为刘邦集团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四件就是救刘邦的父亲与妻儿。较之对项伯的深信不疑,项羽对其他谋士和将领则实施猜测,疑心重重。项羽对

4、部下的猜忌和疑虑,导致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由此可知刚愎自用,失察失人,是项羽政治上幼稚的第一个表现。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也十足的显示出他政治上的无知与幼稚。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最后刘邦却能全身而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自项羽本身,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刘邦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说辞,“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刘邦之所以要说这段话,就是洞察了项羽的软肋之所在,刘邦首先就是叙旧,述说当年二人合力灭秦的往事,而念旧又是项羽性格中的一大弱点,这就使项羽不忍心杀掉自己曾经亲密的战友,

5、而此时的项羽也完全看不出秦灭亡后即将出现的楚汉之争的新局面,更不知秦朝灭亡后谁将是他真正的对手,就更加不会相信这个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刘邦其次做的就是逢迎项羽,“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就意指天下只有或只能是项羽先入关破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项羽本身就是一个自信之人,确切的说是一个自傲之人,刘邦的这一逢迎,就使项羽彻底的打消了要杀刘邦的念头。但这些都只能说明刘邦老谋深算,项羽有情有义罢了,而项羽的无知,则主要体现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他的答话中,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头一句话就把情报人员给供出来了,可谓真是完完全全的被刘邦的这一些花言

6、巧语给蒙骗了,而且说这话时还满怀愧疚之意,充满忏悔之情。这足见其政治上幼稚与无知。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而个中的玄机就只有项羽没看明白。这此宴会中,共有六个人物,项羽、刘邦、范曾、项伯、张良和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除项羽外,其余五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其中的“珏”暗喻“决”,是要让项羽赶快下决定杀刘邦,但项羽的回应却是“默然不应”,所以说,鸿门宴上的斩首行动,在项羽那是根本不存在的。当刘邦逃回军中后,项羽那一句“沛公安在”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糊涂已经到了如此程度,这也就是说项羽到鸿门宴结束,都还没弄清楚鸿门宴

7、中所暗藏的杀机,但他却是这次鸿门宴中的主角。就这样项羽失去一个铲除刘邦集团的最好时机。这也让项羽后来备尝了其政治无知所踉成的苦酒。这是项羽的第一个悲剧之所在。二、感情上的泛滥而不知节制 项羽在政治上的无知与毫无城府,也恰好说明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重情重义。重亲情,表现在他任人唯亲,多重用项氏宗族,就连多次背叛他的叔叔项伯也深信不疑;重友情,就连刘邦这样的未来竞争对手都不忍杀害,足见项羽的重义;而他的重情,在爱情上表现的最为明显,霸王别姬的凄美,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但我所说项羽感情上的泛滥是项羽的一个悲剧,并不是说项羽跟古代因女色亡国的君主一样,沉迷于酒色,而是项羽的感情泛滥恰恰发生在一个最不该发

8、生的时候,虞姬对于项羽来说,并不是女色亡国,她与霸王的形影相随,恰恰是体现了她对项羽的真感情,垓下之围,项羽兵十万,而与之交战的刘邦却拥兵近六十万,军事实力的悬殊是项羽垓下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这场战争的最后,项羽的选择是什么呢? 带领八百战士逃跑,而在逃跑前夕,他做的又是什么呢?没有召开军事会议,没有既定的突围计划,也没有突围后的善后安排,而是置十万楚兵性命于不顾,上演一场催人泪下的霸王别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在自身性命能否自保都是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还在担心着该对虞姬怎么办才好,足见项羽对虞姬的用情之深。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泣

9、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身经七十余战,受伤无数,却也没掉半滴眼泪,但在告别虞姬时却是“泣数行下”,这时侯的项羽感情泛滥而不知节制,他在最后感情的脆弱,也就意味着他最终的失败。这是项羽的第二个悲剧之所在。三、思想上“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意识项羽的忏悔意识是其最终乌江自刎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这时的项羽就意识到天下动荡不安,皆因他与刘邦二人而起,希望和刘邦来个一对一得对决,使天下能够早日安定。项羽的这些话语都是很幼稚的,但是可以初步感受到项羽的这种忏悔意识,而最明显的表现项羽的忏悔意识的就是他那句“无颜见

10、江东父老”。话说项羽逃至乌江边上时,乌江亭亭长为其准备了一条小船,也就是说项羽在那时是有生还的机会的,为什么他最后还是会选择乌江自刎呢?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乌江亭长说了一段让项羽很是愧疚的话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就是在听完这话,项羽毅然决定自刎于乌江,“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由此可见项羽的忏悔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项羽率八百士兵逃跑是想活,但在即将登上救命船只时,却选择了死,不得不说是他的自责与愧疚要了他的命。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就是在表达胜败

11、乃兵家常事,是男儿就应该经得起挫折与失败,更何况江东子弟多才俊,与刘邦再较量,鹿死谁手也是未可知的。但是项羽却在那时被他的忏悔意识给冲昏了头脑,也就导致了他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悲壮。这是项羽的第三个悲剧。四、项羽的悲剧之美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古代,一尺相当于23.1厘米,也就是说项羽身高一米八多,力大无穷,这些都有利于项羽驰骋于争霸的战场,前面也有说项羽生于楚国贵族家庭,项氏世代为楚国的将领,这就为他的崛起起了造势的作用,使他一旦揭竿而起,就会有许多义士响应。这些优势都使项羽争霸于天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虽说项羽在楚汉

12、之争中,最终以失败收场,但他最起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英雄,仅使是一个悲剧英雄,失败的英雄。也许,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凡是在历史中出现的,都要在历史上消亡。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我们假设与幻想,假如项羽在政治上不是那么的无知与幼稚,假如他是一个像刘邦一样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人;“乌江不是无船渡”假如项羽登上了乌江亭亭长的那艘小船,渡过了乌江,那么历史是不是又是另一番景象呢?如果这些假如都成立的话,那么那个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上的“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历史上就会少一位充满缺点但却光彩照人的悲剧英雄,只是在那庞大的政客队伍里多了一个半路出家但并不显眼的政治家而已。 项羽就是项羽

13、,他是在争霸战争中一个最真实的存在,没有心计,没有城府,自信甚至是自傲,只要一上战马奔向战场,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无敌。这份英雄气概,这份人格魅力,一直吸引着无数 的人去研究和分析,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他定错了自己位置,他不是一个政客家,却盘旋于权利的战场,他不是一个用人之人,却占据了用人之位,项羽不争帝图王,他只求建他的霸业,这是他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里的一个幼稚的决定,但这也是他真性情的体现,他桀骜不驯,恣意妄为,在一个混乱的历史阶段勇于做他自己,仅使被当时的历史所摒弃,但是不管他成功与否,都是要在历史上消亡的,尽管他的悲剧,在后人看来会充满着遗憾,但是这些就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历史也同样成就了项羽的不朽。“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2 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3 王立群:读之项羽第一章霸王出世壮哉少年.重庆出版社.2010年7月; 4 朱亚非:从个性看项羽之成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 刘明华:假如项羽过江东.领导文萃.2010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