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6113231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充分利用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效方式,是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尽管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阐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文章对我国目前对外投资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分析,对引起问题的原因也作了总结,最后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制度提出有益的建议和参考。关键词:对外直接

2、投资 经济全球化 发展策略Key words: Outwarddirectinvestm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目录一、导论2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1.2文献综述31.3研究的思想、方法与结构4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52.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其特征52.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8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其原因分析93.1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3.2原因分析12四、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154.1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益154.2调整地区结构,进一步拓展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164.3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164.4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164.5加强和完善对外投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17结论17致18参考文献19一、导论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增强,国际投资已成为一国参与国际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自60一70年代起,不仅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资本的积累,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队伍。2005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200亿美元。对我国来说,作为发展中国

4、家,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进步很快,经济效应初现;作为走向成熟经济体的大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战略角度看,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对外直接投资是成熟经济体的标志之一和增长路径之一,中国经济要向成熟经济体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从现实角度看,国有一些低增加值但出口有竞争力的行业拥有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面对我国出口日益增加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开展对外投资绕开这些壁垒是现实的选择。从投资的角度看,国金融机构的巨额存贷差额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不能转化为投资,除了国企业投资效率低下,投资意愿不强外,产品市场的规模和结构约束也影响了国投资机会。从

5、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看,截至2006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733.3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万余家,中国对外投资的全球排名已由2005年第1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3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规模不大,但近年来增长比较快,而且随着国经济的发展,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随着生产要素在全球围的配置,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各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途径,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也很迅速。我国政府和企业己开始重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问题,因此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1.2文献综述王远平(2006)从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入手,结合有关的国际直

6、接投资理论,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区位、行业、形式等发展战略。他的结论:组建大型专业性的跨国公司,引导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中小型跨国企业;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结合企业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区位;从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要求出发,选择对国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贤昌(2007)在分析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益;调整地区结构,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完善对外直接投

7、资的相关政策法规。玮、黎黎(2006)比较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现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旧落后,不能有效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也无法完成引导国紧缺资金合理流出的政策目标,严重滞后于国外投资形式的发展需要。吴文君、于飞(2007)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投资规模小、投资结构不合理、国外筹资能力低等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并对其发展趋势提出了预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促进海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改善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乔晶、胡兵(2006)主要分析了中

8、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 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投资主体的选择,为了有力地提升竞争力,防经营风险,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投资产业的选择,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定跨国经营的产业目标。投资方式的选择,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灵活多样。1.3研究的思想、方法与结构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简要介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其特征,力争用数据说话,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论文

9、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其现状;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其原因分析;第四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2.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其特征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1979年11月,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在东京开办的“京和股份”,成为中国开始对外直接投资的标志,其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陆续增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994年为20亿美元,1997年为25.6亿美元;2005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1

10、22.6亿美元,占GDP的0.55%。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为577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至今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起步阶段:1979年一1986年。这是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性阶段。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了15条经济改革措施,其中一条就是要出国办企业。在此精神的号召下,一部分具有进出口业务和涉外经验的企业率先走出国门,通过在海外设立代表处或海外贸易公司等形式,开始了跨国经营。1980年3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租船公司同环球航运集团合资成立了“国际船舶投资公司”,其总部设在百慕大。该公司最初投资额为5000万美元,中方投资占45%,是当

11、时我国对外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当时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是在中央高度集中的严格审批下进行的,投资额极为有限,投资主体主要是大型的贸易集团和综合性集团,投资业务以贸易活动为主,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多为海外代表处或合资企业,非贸易性企业的投资大多集中在餐饮、建筑工程、咨询服务等行业。到1985年底,经批准的非贸易性海外投资企业约180个,总投资为2.%亿美元,这些投资分布在47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一1986年的8年间,中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25275万美元,共兴办境外合资、独资企业277个。第二阶段:逐步扩大阶段:1987一1992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眼光瞄准了国际

12、市场,与此同时,为了加速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政府也渐渐放宽了非贸易类企业到海外投资在政策上的一些限制,同时,原外经贸部下放了部分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权限,简化了部分审批手续。一些有实力的大型生产企业和综合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始加入跨国投资行列,如首都钢铁总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等等。同时政府政策严重滞后于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此阶段的特点是,国际化经营领域开始多元化,海外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地域分布扩大,由45个国家扩大到90个国家地区;投资行业也由服务业向资源开发、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行业延伸,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由原来的外贸专业公司和省市国家技术合作公司向

13、多行业的生产企业、集团企业转变。从1987年一1990年,中国政府共批准兴办非贸易型境外企业569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相比上一阶段也有了大幅度的上涨。第三阶段:稳步调整阶段:1993一2000年。由于我国国经济发展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1993年开始,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抽紧银根,力图实现经济软着陆。同时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对原有的境外企业进行重新登记,实施严格的审批登记制度,因此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出现放缓势头。1993一199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新增12.78亿美元,批准设立海外投资企业约1500家。直到1999年2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

14、配业务的意见,并且在财政、信贷、外汇、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配套措施。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00年底,经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总计6296家,协议投资总额112亿美元。投资区域遍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和合作重点开始从港澳、北美地区向亚太、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投资的产业领域也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农业与农产品综合开发等诸多领域。投资主体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以大中型生产企业为主转变。第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

15、001年至今。这个阶段是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再次强调了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促进我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方针。从2002年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额开始大幅度增长,由2002年的流量额2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61.3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733.3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超过万家。从以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历程中可以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策导向型”,而不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推动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扩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厂商注重于境外投资选择的政策意义,而缺乏从战略高度对东道国投资环境或进入条件的预期。与此相关联,政府的政策性介入行为过多,这又造成了对企业行为的种种约束,而限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扩与结构调整。可见,逐步实现国际市场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