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10994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临河区古城学校石宝玲2011/6/20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设置 兴趣激发 学生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情境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调动学生主观感受,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形象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那究竟情境教学是如何定义的呢?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2、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

3、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情境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

4、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本地春节的热闹景象、自己的心情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春节的情境,让学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春节,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这是北京的春节,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情境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

5、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手指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

6、“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

7、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刻画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

8、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的事?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三、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

9、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笔者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点”,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景为“线”,编织教学中的景和物,使之得到有机的融合;以“境”为“面”,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情境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提高。参考文献:小学教育心理学叶圣陶文集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参考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