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表格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610950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表格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表格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表格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表格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表格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表格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表格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声 音 一、单元概述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儿童怎么能学习声音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弱、有的强?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我们能控制声音吗?“声音”这一单元共7课时,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

2、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可以建立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5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

3、,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在这一单元,学生不仅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而且会对他们的不断发现感到骄傲。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理解会得到持续加强。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科学解释的能力。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

4、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 按照教科书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 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 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 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 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第1课 听听声音一、教材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

5、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在这一课,每一组学生将用两种不同型号的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铁钉)做实验,两种音叉(或铁钉)会产生明显不同的音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真实的描述。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他们已有的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二、学情分析: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所听到的各种声音为生活经验,需要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形象地学习。三、教学设计

6、: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教 学重 难点【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准备教具学具演示实验器材一套。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 学 流 程谈话导入实验探究拓展探究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一、谈话导入:师:这个单元我们

7、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听听声音。二、实验探究:(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请将听到的声音、发声物体、声音特征和是否悦耳记录在表格中。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

8、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它由一个带柄的U形金属叉、一个起到放大音量的木盒和一个橡胶锤组成。在音叉上刻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音调,数字说明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阅读音叉使用建议后再进行实验。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

9、,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三、拓展探究:分组实验: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对大小铁钉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轻轻击打重一点击打大铁钉小铁钉板书设计1.听听声音声音高、低、强、弱课 外活 动留心听听生活中各种声音,听听它们的高、低、强、弱。课 后反 思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材分析: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

10、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二、学情分析:本课以学生知道的物体运动为知识经验,以敲鼓、弹橡皮筋、尺子会发出声音为生活经验。对于声音这个看不见的现象,需要我们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给学生提供积极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难点

11、【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教 具学 具演示实验器材一套。1面鼓或1个锣、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教 学 流 程复习导入实验探究拓展探究走进生活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一、复习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二、实验探究: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实验器材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轻轻击

12、打、拨动我们小组发现鼓钢尺皮筋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拓展探究:观察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皮筋和

13、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3.小组交流:在鼓上放碎纸屑,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四、走进生活:1.用手摸自己的喉咙,试试发出声音,有什么现象发生?(声带在振动)2.介绍声带发声的知识,教育学生保护声带,注意青春期声带的变化。板 书设 计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声音 产生的课 外活 动 观察生活中的发

14、声物体是怎样振动产生声音的。课 后反 思 第3课 声音的变化一、教材分析: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这一课的活动将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二、学情分析: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在平时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变化。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