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师大附中1112下学期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103412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1112下学期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1112下学期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1112下学期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1112下学期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1112下学期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1112下学期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哈师大附中1112下学期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哈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2012-04-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 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以前我们称之为“司母戊鼎”。后来一些专家根据大量甲骨文解读,认为商代的字体比较自由,正写反写都可以。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i)母戊鼎”改名“后(hou)母戊鼎”,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这种修改反映出A. 史料解读的多样性 B. 分封制与礼制的结合C. 甲骨文金文的矛盾 D. 一手史料可信度有限2诗经大雅上说:

2、“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这段诗歌说明了A. 分封制的目的 B. 分封对象的主体C. 分封的依据 D. 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3在中国古代,帝王建立太庙,官宦家族建立家庙,一般平民则修建祠堂,从帝王到百姓都尽可能选取“吉利”之处、精良之材、高超之术,以求建筑的高大和连绵之势。和这种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度4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

3、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5.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 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 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 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D. 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6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右图中ABCD7.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4、“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秋七月,初税田”“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 B C D8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9古代学者在评价某人时说:“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奖励将士),法令必行。”此人应该是A.商鞅 B.北魏孝文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10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5、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落后性 B自足性 C脆弱性 D封闭性1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1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13下列选项属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B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4近

6、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1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反映的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韩非子16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 想 主 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7、”、“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17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由此判断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人本主义 B积极入世 C重道轻器 D经世致用1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出自 A. 老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19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这一“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

8、全面推行郡县制C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 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 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 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2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22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

9、号,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A. 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皇帝地位的独尊 D. 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23. 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维护一统。因而他提出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24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材料反映出西汉统治者A为了巩固政权而重用庶民 B变分封制为郡县制 C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25.荀子君道:“墙之

10、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符合荀子精神的是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实行察举制 D刺史制度26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7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产品主要

11、用于满足皇室消费 B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C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 D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28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29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宋30.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下令,凡“民产子,可免除二年徭役”。唐贞观初年规定,“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明朝初年,政府鼓励早婚,同时把人口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以上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有 长期战争造成人口锐减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力是财富的源泉 劳动人口是国家兵力、徭役和税收的主要承担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