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笔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6101176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史记》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记》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读书笔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记读书笔记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长安 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 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 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 书,终于完成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一一史记,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 的文化遗产。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此书记事上起轩辕 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

2、间,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全面而客观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三千 年左右的历史面貌。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人物列传七十篇,可见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太史公 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读之常常废书而叹、沉思良久,曾国藩说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现在可以体会出精妙之处了。单从个人来看,伯夷似乎不值得为之立传。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所 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何尝不是如此?太史公则进一步认为伯夷、颜渊等的出名,皆 源于孔子的称赞,在篇末叹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

3、,恶能施于 后世哉?自有他的道理,然而很多名人名垂青史却是个人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一面是社会 不可避免的世俗等级,一面是圣贤激励人心的古语,太史公也在天平的两端徘徊,一般人更 是如此了。老庄哲学虽然有些消极,但有时也可给人某些启迪。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人应去除骄气多欲;庄周则以祭祀之牛比喻高官爵位,有一定的道理。韩非子可谓洞悉人生百态。说难微言大义,可贵之处在于将君主之欲归结为名、利 ,并考虑到表面和内心,几句话分析出世上大多数人的心态,佩服之至!太史公感叹韩非为 说难而终不能自脱,很多事情意思很明白,执行时却难以完成,韩非应该就是一个例子 吧。伍子胥以一人之身,倾覆楚国

4、,智谋韬略过人,似乎深得说难大义,在观察到公 子光有内志之后,敬献专诸,而后归隐山林等待时机,远见和识人眼光让人佩服之至,但他 最终死于越王勾践离间之计。太史公总结到: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 ?古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这也是他自己勉励的表现,这样去解读历史,不禁 体会到它的宏伟壮丽内涵。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微言大义,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文化对“智慧”的定义与西方有很 大的不同。孟子则生不逢时,他的学说不重功利,因此在环境多变的战国时代得不到君主重 任,以至太史公在篇末感叹道: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 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自天子至于庶人

5、,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太史公的感慨使 我终于明白为何社会对读书人的定义总是安贫乐道,而读书人一旦当官做商便不是真正的读 书人。实际上,也有书中自有千钟栗的说法。我不能完全同意太史公的观点。战国四公子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春秋战国也因有了他们而增添了不少亮色,他们也 是后世文人君子仰慕称颂的对象。冯爰说“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并拿往来市 集的人们来作比较,让人听来不觉过多世态炎凉,反而能悟出一番人生哲理,深得大义。赵国平原君,赵胜。有毛遂自荐的轶事。本人只是个风流倜傥有才气的公子,太史公说 他不能识大局,认为赵国四十万大军战败的原因在于他贪求上党的领地,此话不尽

6、然,赵国 君臣不一才是最重要的原因。魏国信陵君,无忌。侯嬴、朱亥借魏国之兵救赵军的事迹非常感人,从一个侧面让人感 觉到历史的宏伟壮观。信陵君也是真正的礼贤下士,超过徒幕虚名的平原君,曾率五国之兵 大败秦军,可谓后世典范。后来却受秦国反间计所谗,忧闷不得志而亡。蔺相如是战国时代难得的贤臣,智勇兼备,为人谦让,对大事又有不可侵犯之仪度,是我 学习的榜样。他主动避让廉颇,并对秦王和廉颇做了简单对比,让廉颇听后大为惭愧,以致 负荆请罪,传为千秋佳话。将相如此配合,国家之幸!屈原、贾生都为身怀奇才大略却不能为世俗所容。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同样有很多能 人志士,才学、仕宦并举,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建功立业。所

7、以,他们的不幸遭遇不仅与时 代环境有关,也和自身性格、心态有很大关系。司马迁其实是将这两人作为同病相怜的知己 ,他感叹以屈原之才,能被任一国家所接纳,何不一试身手?又感叹JB鸟赋中淡薄名利 得失的意境,难道说这不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吗?李斯的经历非常值得我去学习借鉴。他是历史上很多名人的一个缩影,特别之处在于 他的两句感叹。第一句是他任秦相,儿子任三川守,百官朝贺的鼎盛时期,曰:“物禁太盛 ,今天可谓人臣之极,物极而衰,不知那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第二句是被赵高诬陷,族 灭三族之前,与儿子相抱,痛哭流涕:“儿子,今后就是想和你牵着黄狗去东门追逐小兔子 的事情都不可能再有了!”我想,这两句话是每个人都应引以为戒的。世间功名利禄,不可过于强求,人生最重要 的是幸福感,应当将物质利益和精神状态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一味贪求,曾国藩在这方面 做的很好。史记可谓是我国文学作品的瑰宝,它的价值巨大,真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