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环保法律与环保文学诗歌图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609981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环保法律与环保文学诗歌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古代环保法律与环保文学诗歌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古代环保法律与环保文学诗歌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古代环保法律与环保文学诗歌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古代环保法律与环保文学诗歌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环保法律与环保文学诗歌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环保法律与环保文学诗歌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古代环保法律与环保文学诗歌 图管仲画像古代中国的“环保法”环境污染,眼下比以往严重;环境保护,现在比古代更迫切!环保是中国古人很重视的问题,世上最早的“环保部”便诞生于中国。1.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到政治高度。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便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来的。他在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将之称为“圣王之制也”。荀子是赵国人,但成名却在齐国。他一生中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职。“稷下学宫”

2、是齐国一所地位与今北京大学相当的官办高等学府,祭酒则相当于今首席教授。这与齐国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环保有直接关系。比荀子大概早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管仲,便是位环保专家。他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此话见于管子地数,说得比荀子便直接:不搞好环保,便不可担任国家领导人。他根据秋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据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所记,其中之“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就是春天不要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焚烧大沼泽,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这不只提出了环保问

3、题,还考虑到了民生。当时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2.舜设世界上最早“环保部”虞那么,古代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吗?据清代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职责范围更大,包括了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在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人们对大自然更依赖。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上任后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根据当时的需要,分设九官。这相当于现在的九个部委,设有正、副长官22人。这些部门长官都是由各部落首领集体商讨,公开推荐出来的,其中就有“虞”。虞的编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尚书尧典也记

4、载了舜任命伯益做“环保部长”的事。国内有环保学者认为,舜所设的“虞”,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伯益是最早的“环保部长”。伯益的确是环保专家,他是治水专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发明了水井,保证人类饮用水源免受污染;他还是动物保护权威,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说的 “伯益知禽兽”。“虞”作为环保机构被保留了下来,在周代,编制更大,分工更细化,有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3.秦田律规定“毋敢夜草为灰”逸周书大

5、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颁布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春季实行“山禁”,夏季实行“休渔”。这既保护了环境,也保证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据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记,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国时出台“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即不得毁坏房屋,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树木,不得破坏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秦简中,一部分记录的是秦国的法律,后整理成秦律十八种。“环保条款”记录在其中的田律上,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

6、保法”。田律除了规定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包括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吕氏春秋士容论也提及了秦国这类“禁烧”规定,有“泽人不敢灰僇”之说,即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在当时的齐国,同样有类似的不准随意放火烧荒的规定,管仲“春禁”中的禁“倮大衍”、“行大火”,就是这意思。后代相关环保法令中,便保留了“禁烧”条令,如唐律杂律规定“非时烧田野者”要被严惩。据宋刑统,所谓“非时”,是指每年阴历2月1日至10月30日之外的时间。南北朝还出现了“禁烧”保护草原和地表植被的规定。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北齐天保九年(558年)春

7、,皇帝高洋下诏规定:“限仲冬一月燎原,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只能在仲冬(十一月)一个月内烧荒,其它季节一律禁止。4.周代“有不如令者,死无赦”那么,如果违反环保法令怎么办?古代的处罚比现代“环保法”厉害多了。西周周文王的“伐崇令”规定“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如果有人敢不遵从禁令,一律处死,且不得说情赦免。但“伐崇令”毕竟是战时环保禁令,正常情况下又如何?也严厉,在齐国便是这样。管子地数中有这么一说:“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破坏封山行为是死罪,不得赦免;有违犯禁令的,左脚踏进,砍掉左脚;右脚踏进,砍掉右脚。这比“伐崇令”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为保

8、护环境而剁断肢体的残酷惩罚,其实在殷商时期已出现。韩非子内储说记载:“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烬这类生活垃圾倒在街道上,被发现后将被剁手。后来古人对破坏环保的处罚有所放松,但也不轻饶。如在唐、宋两代,随便烧荒者一旦被抓到,要被“笞五十”;“伐毁树木”的,则以偷盗罪论处。至于保护水源方面的规定,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规定“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等。成吉思汗为大气层减少了近7亿吨的二氧化碳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蒙古帝国统治者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环保”的君主,而理由则是他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大约4000万人遭到杀戮,但也正因为如此,大片耕地重新变成森

9、林,由此大大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项研究称,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在十三和十四世纪期间横扫欧亚,创建了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同时也因为他的杀戮,直接导致退耕还林,为大气层减少了近7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谓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大功臣”。在历时一个半世纪的入侵中,蒙古帝国征服了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2%,这意味着大片耕地再次变成森林,进而从大气层中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使得成吉思汗因个人“功绩”而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君主。虽然成吉思汗的做法或许很难被环保主义者所接受,但生态学家认为这或许是历史上人类在抗击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中首次获得成功的案例。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全球生态部门的朱莉娅庞格拉茨(

10、Julia Pongratz)领导实施了这项研究。她说:“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对气候的破坏始于工业时代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但事实上,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个破坏地球生态的过程。传统的农耕文化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破坏地球的植被,将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变成了耕地。”由于蒙古铁骑的入侵,7亿吨二氧化碳被吸收,大致相当于现在全球每年使用汽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这项研究还估算了其他涉及人口大量死亡的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如欧洲的黑死病,中国明朝的覆灭,以及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等。这些事件同样起到了退耕还林的作用,但没有任何一项能跟成吉思汗的“功绩”相提并论。庞格拉茨解释说:“我们发现,在像黑死病、明朝灭亡这

11、样的短期事件期间,恢复生长的森林不足以吸收土壤中腐烂物质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蒙古人的入侵过程更为持久,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让森林重新成长,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成吉思汗其实名叫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宇宙的大汗”)只是他的封号。他的父亲是一个小部族的酋长,在铁木真很小的时候遭到杀害,从此,铁木真与母亲和弟妹踏上流亡之旅,躲避对手的追杀,形成了刚毅的性格。长大以后,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的众部族,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了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等广大区域。虽然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残暴的征服者之一,发动的侵略有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但显然他不是有意而为,庞格拉茨希

12、望,她的研究将来有一天能改变未来历史学家在我们对环境影响上的看法。她说:“基于我们过去获取的知识,我们现正在做出土地利用的新决策。我国古代爱好环保的诗人诗作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清鲜质朴的诗三百、瑰丽奇崛的楚辞、幽怨深婉的汉乐府、开阔奔放的南北朝民歌、异彩纷呈的唐诗宋词和余韵回环的元曲,中华民族就这样一路吟唱着走来。在古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很多诗人怀着着极强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环保责任感,利用古诗这一韵律优美的文学形式熔铸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诗篇,成为环境保护的先知先觉和先行者。诗经中驺虞一诗,被誉为我国第一首环保诗。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做环保诗两首。其一,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

13、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诗人绕着池塘散步,看到塘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恰有有儿童在摆弄钓舟,准备钓鱼。诗人感慨到: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诗人营造了一个隽永的意境,巧妙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其二,杨柳枝词八首(七)。“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这首诗直抒胸臆,劝戒人们不要攀折柳枝,爱护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悲怜情怀跃然纸上。宋代欧阳修诗画眉鸟中写到:“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在他眼中,鸟原来是自然界的产物,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展现出它

14、的天赋。另一宋代诗人葛天民的迎燕诗中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宋代百姓在阳春三月为迎接燕子归来,故意不放下门帘的情景。那时候的人已经认识到要把燕子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再想想现在一些人捕鸟、吃鸟、掏鸟蛋,吃燕窝的做法,不禁令人无地自容。与当代一些滥砍乱伐的行为相反,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诗人都很重视植树造林,并留下了不少诗篇。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堂栽柳,人称“欧公柳”。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在西湖筑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谪居黄州时,曾筑东坡雪堂,周围栽种柳、桑、竹、枣、栗等树,并写诗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

15、百尺”。爱国诗人辛弃疾曾在带湖新居种树,并写词水调歌头曰:“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时下,追求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成为时尚的潮流。每逢节假日,三三两两的城里人进山近水,消暑度夏。他们无忧无虑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抛却烦忧,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找到了休闲娱乐、排解压力的好方式,既强身健体,又绿色环保。每到周末,虽然农家宾馆常常人满为患,但城市一族仍然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其实,早在千百年前,文人骚客们就非常推崇和向往这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陶渊明在归园田居诗第三首中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副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归隐田园的自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是将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菊花和谐地打成一片,把淳朴简单的生活美深深地融入诗作中。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美景令人倍感舒适,使人在大自然创造的美景中领悟到生命的美好。古代许多诗人提倡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言行,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环保精神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没有了大自然,就没有了美;保护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中国古代环保意识提供独特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