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09934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最新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最新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最新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最新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2022中医专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完整版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根底理论和临床根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到达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根底医学中的中医根底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

2、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根本职业素养;根底医学局部重点考查中医学的根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局部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根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根底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根本原理。2

3、.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根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开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根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根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总分值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总分值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根底理论 约13%中医诊断学 约13%中药学 约13%方剂学 约13%中医内科学

4、约28%针灸学 约14%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6%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 第1-36小题,每题1.5分,共54分第37-81题,每题2分,共90分B型题 第82-105题,每题1.5分,共36分X型题 第106-165题,每题2分,共120分考查内容一、中医根底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的根本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开展?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开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奉献。3.中医学的根本特点(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

5、面的表达。(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的根本概念。(2)精气学说的根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根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2.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2)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表达。(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

6、病的诊断与治疗。3.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学说的根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三)藏象1.藏象的概念2.藏象学说形成的根底及主要特点。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8.脏腑之间关系:

7、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四)精气血津液1.精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生成。3人体之精的功能。2.气(1)气的概念。(2)气的生成。(3)气的生理功能。(4)气机、气化的概念。(5)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表达。6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3.血(1)血的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功能4血的运行。4.津液(1)津液的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3津液的功能。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2)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3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4气和津液的

8、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5)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六体质1.体质的概念。2.体质学说的应用。(七)病因与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7)劳

9、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2.发病机制(1)邪正与发病。(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3发病的类型。(八)病机1.病机的概念。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那么实,精气夺那么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气血失常病机(1)

10、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缺乏,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6.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

11、生、津伤化燥、炽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7.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8.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失调,肾的精气缺乏、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九)防治原那么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那么(1)治那么的概念、治那么

12、与治法的关系。(2)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3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4标和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那么冶其标,缓那么治其本,标本兼治。(5)扶正与祛邪的根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那么和方法。(6)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那么,损其偏盛的根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根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那么的含义及应用。(7)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根本原那么和方法。(8)调理气血的根本原那么和方法。(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二、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

13、案书写。2.中医诊察疾病的根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疾病的根本原那么: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二)望诊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的临床意义。3.望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与临床意义。4.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5.望头面、五官、颈项:头面、五官及颈项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6.望躯体与四肢:胸胁、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7.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8.望皮肤:常见皮肤色泽、形态的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9.望排出物:痰、涎、涕、呕吐

14、物、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量的异常变化与临床意义。10.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常见食指络脉的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11.望舌:舌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舌诊的方法和考前须知,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质(舌神、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三)闻诊1.听声音:音哑与失音、语声重浊、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喘、哮、气短、咳嗽、呕吐、呃逆、暖气、太息、喷嚏及肠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与家族史。2.问寒热:寒、热的含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3.问汗表证辨汗:表征无汗与有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