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旗敬礼--丁巍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6098235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国旗敬礼--丁巍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向国旗敬礼--丁巍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向国旗敬礼--丁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国旗敬礼--丁巍(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依旧喜欢你,像风再走两万五千里去看你 周小平很久以来,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先辈的长征故事往往最多只能感动我们,却无法让我们重复他们的步伐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时代不同,目标也不同。往往只有对目标高度认同的狂热追求,才有可能凝结出最真挚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才是支撑我们最终赢得胜利的关键要素。当年我们的父辈为什么长征?因为他们有目标。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真正强盛且不受外敌欺凌的中国。长征,就是这场大对决背景下的奇迹。这种奇迹,不可能用金钱来复制,唯有信仰永生。长征爆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强到超越了现实利益,强到可以使信仰他的人,抛弃一切。有钱出钱,有力

2、出力,什么都没有,还可以出命!当年大部队过了草地之后,彭德怀让王平就带着警卫员回身去找。走到班佑河边时正是黄昏,借着夕阳的余晖,他们远远看见几百个红军小战士正在草地上背靠着背地睡觉。他当时勃然大怒,就走过去就推那些小战士起来。谁知,推一个倒一个。原来,这700多个红军小战士再也经不起体力透支、饥寒交迫的折磨,已经全部在睡梦中死去了。多年后,满头白发的王平将军讲到这里时依旧老泪纵横。他说:“你知道那天有多安静吗?鸟都不飞,鸟都不叫。我把他们一个个放平,他们还都是一群孩子呀!”我们来记住这组数据吧红军军团长一级的平均年龄为25岁,一线作战的师团级干部平均年龄为20岁,14岁到18岁的红军小战士占6

3、0%。长征一共两万五千多里路,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人。长征出发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出发时有10万大军,最后零零散散到达终点的不过3万人。红军一方面军有86000余人,最后到达终点时不到7000人。 我们就是这么喜欢你,像风走了两万五千多里的路去看你。只愿用这一路的血和泪去洗尽你身上的屈辱与铅华,得见您国泰民安。除了感动之外,我们还应该做点什么,去报答他们呢?我想,就是勇敢地踏上这一轮新长征。当今世界依然充斥着许多不公平。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令整个亚欧大陆陷入战争和动荡。美国的意识形态入侵洗脑,时常地把中国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抹黑。 历史反复证明,如果没有文化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就不可能实现。

4、当有的人掌握着庞大的资源和全球霸权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要么恭顺地走进那片黑暗,要么发起一轮新长征,去拼出一个全新的未来。和多年前一样,我们相信什么,就终会得到什么。因此我时常都会问身边的所有人:“你相信吗?你相信我们这个民族终会取得胜利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许多人都不信,而他们也都有不信的理由。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软硬实力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有多巨大。所以他们都是聪明的现实主义者。是呀,和人家斗文化拼经济,这不是傻吗?复兴之路,难!难难难!但时局就是如此,你怎么选? 是不相信中国能胜利,还是站起来抗争? 但不管怎样,毫无疑问这又是一场“聪明人”与“傻瓜”的选择和对决。即便如此,我依然还要再

5、问一遍。你愿意相信吗?你愿意相信我们会胜利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不相信,那我就不勉强你了。当年我们的先辈们长征出发时,大多数人也是不信的。所以他们失去了时代赋予的最好机会,很快沦为毫无意义的一堆枯骨。而信仰,终是回报了那些相信它的人。这些年来我听过不少不相信的话。从最早的“中国人绝对造不出日本那么好的电视机”、“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探月”,到“中国人绝对造不出三星那么好的手机”,“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拥有新干线那样的高铁”,再到今天的所谓“中国人永远不会有好莱坞”,“中国人永远做不出魔兽”之类的论调。我都听得太多。但是历史给了那些相信中华民族的人们最高奖赏。从海尔张瑞敏带头拿起榔头砸碎不合格冰箱开始,到华为任正非说如果电子通讯产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就仿佛国家没有空军开始,中国人的这些产业已经彻底击败了那些荒谬的论调。中国人也已经探了月,中国高铁更是开始击败新干线和西门子。而中国人也必将在文化产业、在全球贸易、在货币结算权上有所作为!因为既然我们过去能做到,那么将来也能。所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这一场新的挑战,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从中国走向世界。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充满坎坷,但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我们已然出发。同志,你来不来?我们依旧那么喜欢你,像风再走两万五千里的路去看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