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6018452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张淑娟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摘要:随着教育实践的历史演进,学科中心课程论和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弊端逐渐 暴露,因而探索更为有效的课程改革方案成为诸多教育人士的研究重心。本文通 过对两种课程的相关介绍,探求两者的最佳结合。关键词;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结合一、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也叫分科课程理论、传统课程理论。它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 组织教材,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和系统性;强调训 练的价值。在我国,孔子最早主张分科教育;在国外,赫尔巴特是典型代表。它有四大优点:有利于按照培养人才的规划和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有 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

2、作用,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按照逻辑性来安 排教材,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有利于教师组 织教学。四大不足: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加 重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易造成理论、实践脱节,不能很好 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不利于培养专门人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课程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学科中 心课程论也就不断受到抨击,主要认为它易于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很好的 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尽管如此,学科中心课程论在欧美各国仍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学校始终采用学科中心课程。美国大百科全书“课程”

3、 词条称:“学科课程是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所取代的课程”。这是符合事实的。可 见,学科中心课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优越性的地位和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二、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就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又称经验课程论、儿童中心 课程论等。明确提出儿童中心论的是杜威,他曾说:“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 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优点:课程设置完全以儿童为中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教材的选择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础,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弊端在于:忽视了 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

4、系,不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过分强调学生的主 体性,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完全按照活动中心 课程论来进行课程设置,是不可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活动中心课程论虽然没有普遍实行,但它在课程理论上的价值是不能抹煞 的。在小学低年级适当的采用,能有效地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它也给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编制课程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现代的课程设置中,已经 不存在单纯的学科中心课程论或单纯的活动中心课程论,两种课程理论的逐渐结 合成为当前主要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尤其是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在吸收活动 中心课程论的合理内涵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结合。三、课程的改革

5、鉴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的优缺点,找到其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课程 改革的必然。第一、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主体性综合课程是以全息的学习观和对学习者能够审视宽广图景而非要求学习分 割了的小单元的必要性认识为基础,忽略了传统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转而寻求 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课程开发和设计上,一方面要求弥含课程科际间的裂 痕,另一方面希望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根据其自 身成长的需要开发和设计有意义的课程,成为综合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并都能 获得巨大成功。第二、课程内容要现代化、生活化和信息化课程内容现代化就是不断汲取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充实课程内容,

6、提 高课程的学术水平。而我国传统学科课程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为教育 的本质是生活的,故教育应该在生活的层面上展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 信息技术不仅为课程教材的改革和编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技术,也给中小学课 程改革带来了显著的影响。第三、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适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基础教育既是科学教育的基础,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在继续进行科学 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业 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开拓能力。第四、积极开展潜课程,有效弥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足当代课程研究的趋势是逐渐将非计划的学习活动

7、纳入课程领域之内,在教育 上强调整体学习的经验。这种非计划的学习就是潜课程。它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因而如何积极开发、利 用学校的潜课程是当今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开拓潜课程的首要前提是建立全 面发展、德智体等均衡的教育观,纠正升学教育的偏差,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参考文献1祁芳 关于课程理论研究的再认识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2)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刘英健活动课程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1997,(1):24-266有宝华课程连续统一体J外国教育资料,2001,(1):217赵祥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太学出版社,19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