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实习报告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600957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杭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杭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杭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杭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杭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杭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杭实习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习时间:2013年3月31日4月6日实习地点: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留园、苏州博物馆、独墅湖高校区、山塘街、虎丘等;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浙大新校区、钱江新城、西溪湿地、西湖风景区等;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法;2.实习过程中,了解并学习掌握园林建筑、景观的空间构成以及功能布局,并能灵活掌握和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设计中;3.了解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不同特征与内涵。体会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并确定为中华建筑之崛起而努力的奋斗目标。实习内容:苏州园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苏州园林:“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

2、杰出代表。”。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的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园林中建筑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它们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如: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古人云:“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只有亲身到苏州园林一番,才能真正领略

3、它的魅力。在小小的庭院里,古人便可游尽自然山水,或登高望远,或乘荫冥思,或诗书作画,或抚琴笙歌。小空间大天地,师法自然,宛自天开,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精髓。在游历了苏州大大小小的私家园林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大古典名园之中的留园和拙政园。留园 留园全园分四个部分:山水,田园,山林,庭院。穿过中部精致的小院,便到达东部建筑取胜的区域,斋轩比比皆是,例如五峰仙馆,还我读书处,这里的建筑内外空间关系相当密切,根据不同意境采用不同手法,采用长廊、竹林、平台等连接着一个个建筑。留园最深处有著名的“瘦皱漏透”的冠云峰和岫云峰,旁边是一大片的竹林,穿过竹林,便是小巧精致的盆景园。整个留园,结构紧凑,移步换景,

4、完美展现了古典园林的美。墙上各式各样的漏窗,感叹古典园林美之余又能欣赏窗外的框景,多样的建筑变化、假山堆叠,展现了造园的精湛手法。拙政园拙政园被称为“苏州园林之冠”,它的园林艺术,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拙政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水池面积很大,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树敝日,花香浓郁,富有自然色彩。园内主要建筑物四周都可见悠悠流水,显得淡泊、明净。全园堂、亭、轩都以荷花命名,疏朗自然,错落有致。这种运用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和古代园林风格的典范。小结 在苏州园林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参观学习园林建筑的造型,包括

5、:体量、空间、组合,形式结构、细部结构等方面,还要考虑其与环境的融合,注重其景观功能的效果。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以山水造景著称于世。它向往自然,寄情于山水,重视意境的营造,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面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创造“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追求“景无情而不发,情无景不生” ,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力求达到“一峰山大华千寻,一勺水江湖万里”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

6、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把功能比较复杂、体量较大的茶室、餐厅、展览馆等建筑化整为零,按园林建筑功能的不同来分厅、堂,再以廊架相连、花墙分割,组成庭院式建筑。杭州西湖在未去杭州之前,我最是向往的西湖的断桥。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宜。

7、”诗中苏东坡以神来之笔点出了西湖的风韵。那绿波荡漾的湖水,曲折通幽的苏堤,白堤两岸的垂柳,散落在旁的亭台楼阁,灵隐寺,岳王庙,还有那茶香四溢的龙井茶园,有诗道:“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来知。”那清澈的西湖水,静静地坐在湖边的六合塔,还有那波涛汹涌的钱塘江都让人百看不厌。看苏州园林,感受到是那份小而精致的美,而看杭州西湖,却从中领阅到由自然的湖光山色所带来的开阔美感。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布着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带着学习的目的,我们并没有在优美的景色上多做纠缠,而

8、是大概了解了风景区内的规划布局,以及各园林的建筑特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西湖十景最为有名的苏堤春晓和花港观鱼。苏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横跨了整个湖面,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桥下的垂柳与荡漾的水波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锁澜桥上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大致位于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上看雨后长空彩虹飞

9、架, 湖山沐晖,如入仙境。今之的苏堤,对整个西湖来说,除了符号式的桥形之外,更是因它将湖面分出层次。主湖在东,次湖在西,一大一小,主次分明,很有层次,这是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的“理水”手法。但苏堤一景之不足,在于桥形重复太多,而且堤路太直、太长,这是风景园林的景观之忌。花港观鱼花港观鱼地处西湖西南,是一个三面临水,一面倚山的大型公园。园中模山范水,巧于因借,并配置亭台楼阁,花廊水榭,自然空间组织开合收放,虚实相间,互为衬托,聚散有变。全园以鱼、花、港为中心,以港为主体,把假山、池沼、亭台、水榭、小桥、游鱼、花草、人流放置在一个大的环境之中,人工与天然相结合,清幽与雅美相交融,动与静互成,虚与实并济

10、,别有一番幽雅含蓄,旷朗清新的韵味,造就一个“多方圣景,咫尺山林”的艺术境界。它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把中国园林的艺术布局和西方造园艺术手法巧妙统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使景观清雅幽深,开朗旷达,和谐一致。特别是运用大面积的草坪和以植物为主体的造景组合空间,对于现今时代,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又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园林方面,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小结 杭州西湖风景区的规划,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造园手法的同时,又力求发展、创新。在园林布局上,注重发挥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强调公园艺术形式的主题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创作手法上注意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文化的园林艺术相统一。在园林建筑上,主

11、要是以继承传统和轻质过渡的形式出现,对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区别对待:凡是在文化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古迹、古建筑,严格妥善地保护;对某些名胜古迹有传统精华,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和构筑物,则扬长避短,保留精华,舍其糟粕;凡名不副实的风景点,修建时采取富于传统的形式和格调为主,达到相互协调。在植物配置上,以因地,因时,因材制宜为主,即因景制宜,创造园林空间的景变,形变,色变和意境上诗情画意,符合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

12、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它是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贝老秉承“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在空间处理上有运用到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法,如借景、对景、抑扬对比等,成功的将现代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带给人一种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深刻感受,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着眼处是贝聿铭签名式的几何结构,线条硬朗而明快,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

13、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楼房建筑不高,大胆利用了下层空间,不显霸气,就为了和周围环境一起呼吸。几进递进式的结构呼应中国传统庭院设计风格,门口一角碎石老松,相映成趣,颇有几分禅意。 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的细细地了解、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1.造型与空间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

14、,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空间封闭而又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在中庭设计方面,贝老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正对入口

15、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素有机的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2.光影与色彩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

16、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代的气息。 在博物馆的其他空间的顶部,基本都是由精细的金属百叶和玻璃顶棚所构建。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光影,给白色墙体带来了如音乐旋律般丰富的节奏。同时,还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调节百叶,始终让展厅内部保持最好的光照条件。 在展厅与展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