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性善论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6009304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 性善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孟子 性善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孟子 性善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孟子 性善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孟子 性善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 性善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 性善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性 善论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 重要意义。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 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 出发点就是一一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 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

2、的事实。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 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 孩要掉到井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 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 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 作是人。在他看来,如果为人

3、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 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 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 本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赋的 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1.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2.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即将善这种本 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4、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 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 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 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 为人;3.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有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 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 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

5、,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性善论是孟子全部人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性善论的提出,代表着中国人不仅将“人”作为哲学思维的主体,而且将“人”作为哲学思维的对象。人性,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自然存在物,并不存在所谓善与 不善的问题。存在于人类生命之中的基本属性,如同人手中所持的工 具,本来只是如何使用的问题而已。比如手本身,人们可以用手来从 事劳动生产,也可能用手去做违法乱纪的事,不同的行为所造成的结 果显然是不同的。孟子的人性说,是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 在孟子之前的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主体主要体现为家庭/家族、 部落、部落联盟之类的群体,“人”是包含在群体之中的,缺乏个体 意义下主体独立性。

6、也就是说,关于“人”的问题,只能在家庭/家 族、部落、部落联盟之类的群体意义下进行讨论,人们似乎更加关注 的是“天”与群体意义下的“人”的关系。孟子的性善说是中国文化 主流价值观从群体意义下的“人”向个体意义下的“人”位移过程中 发展而来的。中国式的“天人合一”最终合于“人”。如何分清人性 的善与不善,原本只是一个伦理学命题,但孟子人性学说已远远超出 道德领域,进而上升到了中国人对于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理性认识的高 度。不同的“人”从洞穴文明共同走向广场文明之际,必须进行本质 上的界定。孟子人性论的提出,使个体意义下的“人”从群体意义下 的“人”之中脱离出来成为可能。“人”既可以是群体意义下的“人

7、”, 也可以是个体意义下的“人”,而且可以是“个体”与“群体”关系 之中“人”。孟子的人性说,其实质就是对每一个个体、族群按照儒 家教义进行“工厂化生产”的过程。这就如同将将源于洞穴文明中的 蒙昧“人”、野蛮“人”,进行“格式化”改造,从而实现“人”从 洞穴文明向广场文明的“平滑”过渡。在孟子看来,人性为什么是善的呢?首先,人性本身就是善的。人性的善源于它的自然本性,因为人 性与“天”性本身是相通的,人性的善就是“天”性在人性中的具体实 现,其本身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之所以是善的,就在于人人都有一种内 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这种先天性的道德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 质标志。孟子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

8、突然看到将要掉入井中的小孩没有不 去救的例子出发,引发出了人性善的核心思想“四心”说。孟子通 过对于“四心”说的论述,揭示了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所具有同类的本 性,只有具备这种本性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下的人。“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 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

9、皆 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 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怜悯的心情,这不是想借此同孩子 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 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不是人;没有羞耻之 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不是人。 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 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 端却说自己不能行善的,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能行善的人, 是伤害他君主的人。凡是具备

10、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懂得推广它们,(它 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如果能推广它们,就足以 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推广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人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的,而不是出于人 性本身不善的原因。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体现出人类先天平等的思想, 但这远远不足以产生真正的全民化平等思想;或者说,这种先天平等的 思想原本就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的。因为孟子并没有否定血缘关系下 的等级观念和王权专制主义的不平等社会制度。这种基于先天性的人性 平等思想,其本身是一柄双刃剑,比如“君子”与“小人”所生活的环 境本来就有很大的区别,人所遭遇的“环境”是“先天”具有的,与

11、生 俱来的,后天的人如何能够改变先天具有的“环境”呢?一、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 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的天性也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孟子不同意这种 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方、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 水不分上下吗?难道不是水往低处流吗?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 淌。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

12、力拍击,水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 山。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同样,人的天性 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哪里是人的天性呢。孟子在否 定告子的同时,他又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 所谓性善, 至于有人行为不善甚至作恶多端,那不是他们天性不善,而是因为他们悖逆了 自己的天性,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 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从思想史角度看,孟子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孟子的性善论 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

13、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 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他把 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 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二、性善论的内容宋儒程颐指出“孟子所以独处于诸儒者,以能眀性也。”5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善端,这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把这“四端”扩而充之,就是“四德”即仁、义、礼、 智四种道德。他认为“四德”是人所本有的,并且是

14、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是人性的固有内 容,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所以人性就必然是善的,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 皆可以为尧舜”。可见,孟子的人性论十分强调“人”与“非人”(禽兽)的区别,在他看来, 人与禽兽的相异之处仅有一个:有无仁义等道德。有之,即是“人”;无之,则是“非人”(禽 兽)。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性。这表明孟子将人视为社会的人。孟 子认为,人类进入群体社会之后,人的属性具有两重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 性。孟子对人性的界定接触到了人的社会属性,开始从人的社会属

15、性上对人的本质属性作深 层次的探讨,这是以往学者所未提及的。这就是孟子“性善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讨所作 出的理论贡献之一。至于世上存在一些不善之人或恶的现象,孟子认为是由后天条件造成的,原因在“人” 而不在“性”。由此可见,孟子是以心善言性善的,徐复观说:“因心善是天之所与我者,所 以心善即是性善,而孟子专从心的作用指正性善。”9因仁义礼智四皆由心来,故孟子说“仁 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故有之,弗思而已。”10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也蕴含着古老的、朴素的平等思想。“性善论”认为,像人生而固 有四肢一样,人亦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的“性善论”中蕴含着如下 思想:上自达官贵人、

16、正人君子,下至贩夫走卒、斗筲小人,在人性上的“四端”是相同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称孟子的“性善论”为朴素的平等思想。其所以称朴素,是因为“性 善论”中所论及的是道德、人格方面的平等,不涉及到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所以梁启超说: “孟子所以认心力如此其强大者,皆从其性善论出来。”这确实道出了孟子思想的基本特征。三、性善论的现实意义孟子性善论在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道德 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他为了促进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 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这些有 意的探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应 该指出,孟子性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的确有借鉴之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今天我们追求的 “善”的精神层次要远高于孟子的“善”。1、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党的十六大把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