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6004655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写景抒怀篇、阐明事理篇和托物言志篇)一、写景抒怀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精要笔记:(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一古今异义词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

3、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总称。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答案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5、具答之详细地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7、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8、便扶向路沿、绝9、寻向所志寻找10、遂迷终于11、寻病终随即、不久12、无问津者渡口三、用现代

4、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安适愉快。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惊讶。四、简答填空题答案1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世外桃源: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2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3

5、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2三峡(

6、作者:郦道元)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精要笔记: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一、解释词语答案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2、重岩叠嶂直立象屏障的山峰3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上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接连不断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8、飞漱其间急流冲荡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三、简答:1作者依次写

8、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2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林寒涧肃3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精要笔记:(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

9、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季3晓雾将歇消散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二、翻译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三、简答: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

10、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精要笔记: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写法:(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一解释词语:答案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庭下如

11、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但少闲人只是二翻译句子答案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填空简答题: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影突出其,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请各用一个字)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

12、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解释词语:1是日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3雾凇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杯6客此客:客居二翻译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冰花一片

13、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都是一片白。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别说相公痴,更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1文中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2文中描写西湖近景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3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的品味、人格的肯定和赞赏。6与朱元思书吴均南北朝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精要笔记:(1)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2)本文的特点:1)骈体文;2)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3)采用总分结构;(3)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配合。一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