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活动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600280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足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立足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立足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立足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足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活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足课堂 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活动【摘 要】本文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指出: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应立足课堂,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安排.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努力设计支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引导学生勤于探究,养成探究的好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拓展思维,尊重认知规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积极评价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解题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乐于探究. 它对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课程标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立足课堂 以学生为本 探究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

2、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正象费赖登搭尔指出的:“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因为学校的数学教学必须就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再创造的方法,以便进行数学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立足课堂,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问题。一、努力设计支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引导学生勤于探究,养成探究的好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支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整理知识结构、发现、探索、验证过程,应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新数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课本中设置的“探究活动”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单独完成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在处理时,应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浙教版七年级(下)第50页的探究活动。本例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凭直观判断,这样的“变换”能还是不能?然后开展分小组合作讨论:首先

4、按图中的样子画出框格,然后用扑克牌实验,并让学生记录“变换”的过程.经过十分钟左右的操作、交流,学生得出了许多变换方法。方法1以O1为旋转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方法2先以点O为旋转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下平移线段OE的长度得到。方法3先向下平移线段OE的长度,再以点E为旋转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方法4先以点C为旋转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上平移线段OE的长度得到。方法5先以L1为对称轴旋转,再以L2为对称轴旋转得到。学生们的不同的分析、解答思路,对于成人来说,是比较简单明了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富有创意、比较深刻的不同解法。又如,在右图中,点D,E在AB

5、C的边BC上,AB=AC,AD=AE 求证:BD=CE这道题大多数学生都只会想到证三角形全等,我让学生们用这种方法证明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在图中有哪些特殊的三角形? 这种特殊三角形除了以上用的“等边对等角”外还有什么性质? 利用这种性质你是否能想出其他的证题方法? 通过点拨,很多同学会恍然大悟,会很快探索出思路.通过比较后同学们就会发现在解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有的方法会更简单巧妙。我在课堂教学时,一般是先让学生操作、分析,从中得到启发,发现规律,再通过教师提问引引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并随时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对比和转化.教学实践表明,尊

6、重学生们的创造性,尽可能让学生阐述自己不同的分析、解答过程,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深入分析、勇于探究的好习惯。二、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拓展思维,尊重认知规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因素,疏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假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解答结果,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架设起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桥梁。以“三角形全等的识别”一课为例,学完一般三角形几种全等的识别方法后,同学们会发现在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

7、个内角共6个元素中,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们全部对应相等才能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只需要已知其中的三组量对应相等就可以了。于是我们把它们组成“SAS”、“ASA”、“SSS”和“AAS”(学生已知道“SSA”、“AAA”不一定行),这样就有四种方法可以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有两种情况不能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本节课到此为止,同学们会在方法的选择上遇到很多困难。于是,可让同学们进一步探索:能否把这四种方法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启发和小组讨论,同学们发现不管哪种方法必须有边对应相等;当已知只有一组边对应相等时,必须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可以是“ASA”,也可以是“AAS”;当已知只有两组边对应相等时,还有一

8、个已知角必须是夹角,即“SAS”;当已知三边对应相等时,就用“SSS”。这样,学生就避免了去死记硬背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并且能灵活地由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到合适的证题方法了。这样的带有总结型的探究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补充,由特殊到一般,使学生掌握一般规律,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了自主建构。又如,在数学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在同一直线上,且,又1=2,试判断和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BA1 2图1CEBA1 2图2CEF 我批阅了学生的作业以后,认为值得对此题作进一步的拓展。在讲评了学生们的解答过程后,创设了下面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情境1:设、交于点,如图

9、2,则你能发现其他的相似三角形吗?学生们个个积极思索,纷纷举手.学生甲说:,理由是:由1=2得:,又因为,再由(对顶角相等),得。问题情境2:同学们能否根据原题中的已知条件,通过添加一条线段,提出一个相似的问题?BA1 2图3一名学习小组代表乙说:连结CE,如图3,在同一直线上,且,又1=2,试判断和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另外学习小组的一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具体解答过程略)又有一名学习小组代表丙说:如果连结CE,如图3,在同一直线上,且,又1=2,你还能发现另外的相似三角形吗?并说明理由。(学生解答过程略)三、积极评价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解题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精神需要,使学

10、生乐于探究初中生普遍具有一种探索、创造并且取得成就的心理,当学生们通过努力,在某个方面取得哪怕一点点成绩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去发现并积极地评价、表扬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信心。比如,我在课堂教学中,曾经有一个经历,使我感触很深.例题是: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求的值。大部分同学认为:把看作已知数,用的代数式表示出、,再代入到中求出.我首先肯定了这种解法的正确性,同时又提出了我的观点:这种做法在运算上是否太繁,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一部分同学认为:可解出的解,再代入到求更简洁。通过

11、两种方法的运算以后,我安排了几个学生分析、评价两种解法:认为第一种方法思路很清楚、很规范,直截了当,解题过程是合理的;第二种方法体现了对方程(组)解的理解更深刻,更具创新性,解题过程也是合理的.由于是大家合作的结果,又发掘了学生们思维的闪光点,学生们表现出愈发浓厚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探究学习。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描述的那样:“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所反映出来的认识上、知识上的缺陷及学生之间理解水平的不同

12、,因势利导,应重视激励学生们举一反三,积极探究、合作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应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讲解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探究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我们教师立足课堂,从本班的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以学生为本的、有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探究活动。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探究与构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把观察时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发现过程给学生,抽象概括机会给学生,总结机会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实验,说思维,讲过程,探方法,找规律,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们乐于探究、勤于探究、善于合作探究,以实现数学教学良好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卢继传主编: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九),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中学数学教育:浅谈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整合效应2006年第4期。中国教育教学文集编委会编:中国教育教学文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9月。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材编委会编: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2005年12月。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