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599916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与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之”在文言文中多用来代替事物,文中三个带点的“之”字分别指代什么呢?请选择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A李子B李树C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件事D小儿诸儿竞走取之_人问之_取之,信然_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为加点字词选择正确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尝:吃一点;辨别滋味。经历;体验。曾经。信:确实。信用。随意。信奉。(1)尝与诸小儿游(_) (2)取之,信然。(_)3王戎为什么说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由此可以看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_2. 文言文阅读。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太祖大悦,即施行焉。注智:通“知”,知识。致:送来。访:询问。咸:都。理:办法,道理。校:通“较”,比较。施行:实施,按这个办法做。1借助注释,先理解短文的意思,再根据提示填空。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_。3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这则富言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己行

3、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比较,就解诀问题的角度来看,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_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有改动)(注释)卒:同“猝”,突然。操:琴曲。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伯牙善鼓琴:_(2)善哉,峨峨

4、兮若泰山: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4处)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_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_4.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依附:投靠。 疑:犹豫。1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_

5、)(2)王欲舍所携人(_)2下列对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宁愿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吗?B.难道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吗?C.难道可以在情况危急的时候抛弃他吗?D.难道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相互抛弃吗?3从文段内容看,_(谁)优,理由是_。5. 文言文阅读。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释:株:树桩,即露在地面的树根。 触:撞到。 因:于是。 耒li: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 复:又,再。)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1)兔走触株(_)(2)因释其耒而守株(_)(3)冀复得兔(_)(4)而身为宋国笑(_)2找出文中作者发表议论

6、的句子,划上横线,并翻译这个句子。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_。6. 读小古文,并完成后面的练习。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把小古文补充完整。2这则文言文的题目是_,选自_。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4发挥想象,根据古文内容仿说句子。(伯牙)鼓琴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伯牙)鼓琴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7.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韩娥善歌昔韩娥东之齐,匮(ku)粮,过雍(yn)

7、门,鬻(y)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l),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j)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bin)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选自列子汤问)(注释)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匮:缺乏。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鬻歌:卖唱。:中梁。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逆旅:客栈。曼声:拖长声调。遽:立刻,匆忙。抃:拍掌,两手相击。 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厚:很多。赂:赠送财物。发:送走。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去(已经)B.既去(离开)C.忘向之悲也(

8、方向)D.左右以其人弗去(没有)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_,这个故事说明_。3解释“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这句话的意思。_4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联系资料袋中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资料袋:本故事出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与本故事相关的成语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_8. 阅读训练。鲲鹏之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9、云。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注释)鳃(kn);传说中的大鱼。鹏:大鸟的名字。北冥(mng):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冥,通“溟”,指海。为:叫作,移为。为:变为,成为。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若垂天之云: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若,好像。垂,通“陲”,边际。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鹏之背(bi bi),不知其几千里也。2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_和_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鲲鹏奇特的形象。9.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

10、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善哉乎鼓琴鼓:_(2)少

11、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_(3)汤汤乎若流水。汤汤:_若:_2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3“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C.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4伯牙的琴艺精湛,他的琴声除了表现“巍巍太山、汤汤流水”之外,还会表现什么动人的场景呢?请仿写句子。方鼓琴而志在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10.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2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1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段讲的故事_2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_作者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