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监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995851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体征的监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命体征的监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命体征的监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命体征的监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命体征的监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命体征的监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体征的监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体征的监测一、体温(T):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1、正常范围:腋温:36.0C37.0C口温:36.3C37.2C肛温: 36.5C37.7C2、影响因素:昼夜: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318时最高。年龄:儿童、青少年高于成年人,老年人低于青、壮年,新生儿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应加强护理。性别:成年女性平均比男性高0.3C;女性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变化,在排卵 期前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导致体温升高。药物: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影响传入路径的活动并能扩张血管,增加散热,

2、降 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其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等。3、体温过高(发热)( 1 )临床分级(以口温为例):低热:37.5C37.9C中等热: 38.0C38.9C高热:39.0C40.9C超高热41C以上( 2)发热过程及表现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 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 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退热期(散热大于产热):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3)热型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C。见于肺炎球菌 肺炎、

3、伤寒等。 弛张热:体温在39C以上,24h内温差达1C以上,低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 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 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4、体温过低(体温不升)( 1 )临床分级:轻度: 32C35C中度: 30C32C重度:V30C(2)临床表现: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及呼吸减慢、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 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5、体温的测量及注意事项体温计的种类: 水银体温计

4、(玻璃体温计):腋表、摄氏体温计常用 心电监护仪体温探头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水银体温计消毒:将使用后的体温计放入盛有消毒液( 75%酒精)的容器中浸泡,30 分钟后取出,清水冲洗,用离心机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C以下,再放置于清洁容 器中备用。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容器、离心机每周消毒一次。检查:将所有体温计 的水银柱甩至35C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C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 查,若误差在0.2C以上、玻璃管有裂痕、水银柱自行下降,则不能使用。 心电监护仪体温探头:使用消毒液(75%酒精)擦拭。测量方法: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置于腋窝处,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 夹紧,

5、测量10分钟取出。注意事项: 测量体温前,应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C以下。 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忌口温测量;腋下有创 伤、手术炎症及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禁忌腋温测量;直肠 或肛门手术、腹泻,禁忌肛温测量;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引起迷 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过缓。 婴幼儿、危重患者、躁动患者,应专人守护,防止意外。 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如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 等。二、脉搏(P):动脉管壁有节律的搏动。脉率:每分钟搏动的次数(频率)。1、正常范围: 60100 次

6、/分2、影响因素:年龄:脉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到老年时轻度增加。性别:女性比男性稍快,通常差5次/分。体型:身材细高者常比矮壮者慢。活动、情绪:运动、兴奋、恐惧、紧张、愤怒、焦虑能使脉率增快;休息、睡眠则使脉率 降低。饮食、活动:进食、使用兴奋药、浓茶或咖啡能使脉率增快;禁食、使用镇定药、洋地黄 类药物能使脉率减慢。3、脉率异常心动过速(速脉):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血 容量不足等。 (一般体温每升高1 C ,成人脉率约增加10次/分,儿童则增加15次/分。 ) 心动过缓(缓脉):成人脉率少于60次/分。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 功能

7、减退、阻塞性黄疸等。脉律:脉搏的节律性。1、正常脉律的临床特点:正常脉率跳动均匀规则,间隔时间相等。但正常小儿、青年和一 部分未成年人中,可出现吸气时增快,呼气时减慢,均称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 义。2、脉律异常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律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段较 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如每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 前者称二联律,后者称三联律。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机制是心脏异位起搏点过早地发生冲动而引起的心脏搏动提前出现。) 脉搏短绌(绌脉):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律。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 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颤。(机

8、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 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可发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 率。)(三)脉搏的强弱1、正常情况下每搏强弱相同。脉搏的强弱取决于动脉充盈度和周围血管的阻力,即与心搏 量和脉压大小有关,也与动脉壁的弹性有关。2、脉搏强弱的异常 洪脉:脉搏强而大。常见于高热、甲状腺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细脉(丝脉):脉搏弱而小,扪之如细丝。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狭 窄等。 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等。是心肌损害的一种表现。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亢进等。

9、 重搏脉:正常脉搏在其下降支中有一重复上升的脉搏波(降中波),但比脉搏波的上升支 低,不能触及。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次波增高可触及,称重搏脉。常见于伤寒、一些长期热 性病和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 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常见于心包积液和窄缩性心包炎。是心包填塞的重要 体征之一。(四)动脉壁异常 早期动脉硬化表现为动脉壁变硬,失去弹性,呈条索状;严重时则动脉迂曲甚至有结节。(五)脉搏的测量及注意事项1、测量部位:表浅、靠近骨骼的大动脉。桡动脉最常选。2、测量方法: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在桡动脉处,按压力量适中,以能清楚测得脉搏搏动 为宜。正常脉搏测30 秒,乘以2。若患者脉搏短绌,

10、由两人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 人测脉搏,由听心率者发起“起”或“停”口令,计时一分钟。 心电监护仪指脉氧仪或指脉氧仪监测。3、注意事项:(1)勿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的搏动较强,易于患者脉搏相混淆)。 异常脉搏应测量1分钟;脉搏细弱难以触诊时,应侧心尖搏动1分钟。三、呼吸(R):机体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1、正常呼吸: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 次/分,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无 声且不费力。呼吸与脉搏比例1:4-5。男性、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 主。2、影响因素1年龄:年龄越小,呼吸越快。性别:同年龄女性比男性稍快。活动:剧烈活动使呼吸加深加快,休息和睡眠

11、时呼吸减慢。情绪:强烈的情绪变化,如紧张、恐惧、愤怒、悲伤、害怕等可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 加快或屏气。血压:血压大幅度变动时,可反射性影响呼吸。血压升高,呼吸减慢减弱;血压降低,呼 吸加快加强。其他:环境温度升高,呼吸加深加快。3、异常呼吸频率异常 呼吸过速(气促):呼吸频率超过24 次/分。常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亢进等,一般体 温每升高1 C,呼吸频率增加3或4次/分. 呼吸过缓:呼吸频率低于12 次/分。深度异常 深度呼吸(库斯莫氏呼吸、Kussmaul呼吸):深而规则的大呼吸。常见于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 浅快呼吸:表浅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见于呼吸机麻痹、疼痛、

12、某些肺与胸 膜疾病,也可见于濒死患者。节律异常 潮式呼吸(陈-施呼吸、Cheyne-Stokes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块,然后再由深快 变浅慢,再经过一段呼吸暂停(520秒)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形 态犹如潮水起伏。其周期可长达0.52 分钟。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 炎、颅内压增高以及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间断呼吸(毕奥呼吸、 Biots 呼吸):有节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 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比潮式呼吸更严 重,预后不良,常在临终前发生。声音异常 蝉鸣样呼吸:表现为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似蝉鸣样音响。常

13、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 等。 鼾声呼吸:表现为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多见于昏迷患者。形态异常 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常见于肺、胸膜或胸壁的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肋骨 骨折、肋骨神经痛等产生剧烈的疼痛。 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常见于腹膜炎、大量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巨大 肿瘤等疾病。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显著困难,吸气时间延长,有明显的三凹征(吸气时锁骨 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常见于气管阻塞、气管异物、喉头水肿等上呼吸 道梗阻疾病。 呼吸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等下呼吸道梗阻疾病。 混合性呼吸困难:特

14、点是吸气、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加。常见于重症肺炎、广泛 性肺纤维化、大面积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等。4、呼吸的测量及注意事项呼吸的测量方法: 将手放在患者的诊脉部位似诊脉状,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正常呼吸测 30 秒,乘以 2,注意观察呼吸频率(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深度、节律、音响、形态及有 无呼吸困难。 心电监护仪电极片监测。注意事项: 呼吸受意识控制,测量呼吸前不必解释,在测量过程中不使患者觉察,以免紧张影响准确性。 危重患者呼吸微弱,可用少许棉花至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时应 1 分钟。四、血压(BP):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收缩压(

15、 SBP) :心室收缩时,动脉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舒张压(DBP):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平均动脉压(MAP):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收 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1、 正常范围:6089/90139mmHg (以肱动脉为标准)脉压:3040 mmHg2、影响因素: 年龄:随年龄增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逐渐增高趋势,但收缩压的升高更显著。 性别:女性在更年期前,血压低于男性,更年期后,血压升高,差别较小。 昼夜和睡眠:通常清晨血压最低,然后逐渐升高,至傍晚血压最高。睡眠不佳时血压可 略有升高。 环境:寒冷环境,血压略有升高;高温环境,血压略有下降。 体型:高大、肥胖者血压较高。 体位:立位高于坐位,坐位高于卧位。 身体不同部位:一般右上肢高于左上肢(约1020 mmHg),下肢高于上肢(约2040 mmHg) 运动:运动时血压升高。 其他:情绪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