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989946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一、教学设计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在硫、氮元素的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氧化物和含氧酸。硫酸、硝酸既有酸的一些通性,又有它们自己的特性。氨也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因此,将它们归为一节进行学习。硫酸、硝酸和氨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掌握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本节教科书选择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2、,氨气的性质和制法,以及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为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稀硫酸、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也做过浓硫酸吸水的实验。本节通过“思考与交流”,应用初中化学知识了解硫酸、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然后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性质主要学习氨的水溶性、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本节内容编排有以下特点:1.重视知识的建构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多数金属起反应,也能与一些非金属起反应,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氨

3、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2.重视环境教育例如,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以往是用铜片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时反应不能随意停止,过多的SO2会造成环境污染。现在改用铜丝与浓硫酸反应,反应一会儿后,拉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减少了SO2对环境的污染。对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本节教学重点: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本节教学难点:浓硫酸、硝酸的氧

4、化性。教学建议如下:1.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实验观察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为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观察的重点,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现象,来分析变化的本质。另外还要强调实验的操作要点及要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在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时可做蔗糖中加浓硫酸的实验,结合教科书图4-27,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硫酸的氧化性,建议演示实验前设置如下思考题:(1)本实验反应的条件是什么?(2)反应前后溶液及铜片有哪些变化?(3)实验发生后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有何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盛品红溶液试管口的棉花起什么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加强其对

5、直观现象的认识。可对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见“活动建议”)。对于硝酸与铜、非金属的反应,可以适当补充演示实验,但必须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做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时要选用细长的导线铜丝。这样既反应快,又便于及时抽出,污染少;选用12的稀硝酸现象较明显,为增强可观察性,可用白纸作衬托。在做红热的木炭在浓硝酸里燃烧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指出除碳外,硫、磷也能被浓硝酸氧化,至于氧化的产物不要求学生掌握。要记住王水的组成,可引导学生妙用王水中的“王”字的竖横笔画比,帮助记忆。对于【实验4-9】,可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1)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2)溶液为什么变成红色?这

6、个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氨极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碱性的性质。对于氨与盐酸的反应,也可以用实验进行演示。2.加强思想方法教育。讨论浓硫酸和硝酸的性质时,要突出氧化还原的观点,分析反应的特点,从而理解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氮元素价态的变化上。另外,学生学习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后,一定会产生疑问:浓硫酸、稀硫酸中溶质都是H2SO4,为什么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为什么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量变会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3.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学习。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加深理解、方便记忆。

7、如浓硫酸、硝酸作氧化剂时,都是硫、氮元素被还原;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与不活泼金属和一些非金属反应;在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使铁、铝表面氧化生成牢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酸与内层金属的反应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常常错误地认为:硝酸愈稀被还原的程度愈大,说明硝酸愈稀氧化能力愈强。对此,要向学生说明,氧化性的强弱是指氧化其他元素的能力,而不是指本身被还原的程度,即不能以还原产物中氮的价态作为衡量标准。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氨的特殊性,如氨水的化学式、氨水的酸碱性等。4.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充分利用各种实物、音像资料,通过观看、阅读、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8、教学。尤其是要注意不断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讨论。还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质疑释疑等。二、活动建议【实验4-8】该实验只有在持续加热时,才有稳定的SO2气流。反应完毕,冷却后,把试管里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可观察到溶液呈现蓝色。在做这个实验时,试管底部往往会出现黑色沉淀物,溶液也显得发黑,持续加热的时间长一些,颜色可变浅。由于反应复杂,不宜过多介绍。此实验也可稍作改进(如图4-1)。改进后的实验可证明SO2的产生;证明SO2溶液为酸性;证明SO2不能漂白石蕊溶液;强调尾气处理的方法。现象: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

9、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图 4-1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4-9】做此实验时应注意:1.装置要密闭不漏气。2.圆底烧瓶要干燥。3.烧瓶里的氨气要充满。实验中所用的氨气可用以下方法得到:1.用NH4Cl与Ca(OH)2共热制氨气。注意首先要检查Ca(OH)2是否变质长期存放的Ca(OH)2可能会部分变成CaCO3,最好用新制的Ca(OH)2。为防止生成氨合物,Ca(OH)2要过量,NH4Cl与Ca(OH)2的质量比以58为宜。如果用(NH4)2SO4代替NH4Cl,则二者的质量比以11为宜。如果用粉末状的生石灰代替Ca(OH)2,制得的氨气比较干燥。2.加热浓氨水制氨气。在烧瓶中加入24 mL浓氨

10、水,加热即可得到氨气。此法也可用于做喷泉实验。3.在常温下,用浓氨水与固体烧碱混合制氨气。方法是: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浓氨水,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固体氢氧化钠(约一小药匙),按图4-2所示安装好装置。将浓氨水慢慢滴入锥形瓶,待冒出较多的气泡时,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实验时要控制好浓氨水的滴入速度,分液漏斗的活塞不要开得太大,以免产生氨气过多而冲开锥形瓶的塞子。此法的装置和操作都很简便,而且制得的氨气浓度也比较大,做“喷泉”实验效果比较好。图 4-2 制取氨气现象: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三、问题交流【思考与交流1】(1)它们都是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硫酸和硝酸是含

11、氧酸,盐酸是无氧酸;硫酸是二元强酸,硝酸和盐酸是一元强酸(2)在水溶液中都电离出氢离子,HA=H+A-(3)从盐酸、稀硫酸是非氧化性酸,浓硫酸或硝酸是氧化性酸的角度加以讨论。【思考与交流2】提示:氮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之一。所有生物体内均含有蛋白质,所以氮的循环涉及到生物圈的全部领域。氮是地球上极为丰富的一种元素,在大气中约占79%。氮在空气中含量虽高,却不能为多数生物体所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固氮作用的两条主要途径,一是通过闪电等高能固氮,形成的氨和硝酸盐,随降水落到地面;二是生物固氮,如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可使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铵离子(铵肥)和硝酸盐,并经复杂的生

12、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然后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氮并转化为动物蛋白质。动植物死亡后遗骸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铵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3-)和氨(NH3)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四、习题参考1.无,刺激,极易。小,吸,制冷剂2.NH3 NH4NO3 N2 N2O NO N2O3 NO2 N2O4 N2O5 HNO33.B 4.C5.浓硫酸稀硫酸酸性强弱弱(主要以分子状态存在,弱酸性,不能用来制取氢气)强(可以用来与活泼金属反应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H2SO4(浓)+2NaOH=Na2SO4+2H2O2NaCl+H2SO4(浓)Na2SO4+2HClH

13、2SO4+2NaOH=Na2SO4+2H2O2NH3+H2SO4=(NH4)2SO4应用制氯化氢等挥发性酸除铁锈、制硫酸铵等盐类氧化性强弱强氧化性(硫元素被还原,可以与不活泼金属如Cu及非金属如C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弱氧化性(氢元素被还原,只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Zn+H2SO4=ZnSO4+H2应用精炼石油、制造炸药等实验室制氢气、制盐等吸水性 浓硫酸有吸水性无应用干燥剂 脱水性 浓硫酸有脱水性无化学方程式C12H22O1112C+11H2O 应用在有机反应中作脱水剂、制染料等 6.提示:(1)各取少量溶液,滴

14、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Ba(NO3)2+H2SO4=BaSO4+2HNO3(2)各取剩下的两种溶液少许,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盐酸,最后一种是稀硝酸。AgNO3+HCl=AgCl+HNO37.区别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方法仅供参考(只要求学生掌握其中三四种方法即可)。(1)密度法: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大得多,可以测试这两支试管相同体积液体的重量,重量大的是浓硫酸,重量小的是稀硫酸(或用密度计进行测试)。(2)黏度法:浓硫酸是黏稠的液体,而稀硫酸接近水的黏度,所以将两支试管拿起摇动几下,观察。流动性差的是浓硫酸,流动性好的是稀硫酸。(3)稀释法:浓硫酸溶

15、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可用稀释法进行鉴别。在小烧杯中加入10 mL水,再慢慢沿烧杯壁加入某种硫酸,放出热量大的是浓硫酸,热量变化很小的是稀硫酸。(4)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稀硫酸无此特性。分别称取等量的两种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再称量,质量明显增加的是浓硫酸,另一种是稀硫酸。(5)吸水法: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胆矾,再分别加入几滴硫酸,晶体溶解且溶液变蓝的是稀硫酸,若蓝色晶体变白,则加入的酸是浓硫酸。(6)钝化法:取已去氧化膜的两块铁片或铝片,分别放入盛有两种硫酸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稀硫酸。(或取已去氧化膜的两块铁片或铝片,分别放入盛有两种硫酸的试管中片刻,取出后用水洗净,再分别浸入Cu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后如果有红色物质析出,则原试管所盛的是稀硫酸;若无现象,则原试管所盛的是浓硫酸。)(7)氧化法: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而稀硫酸的氧化性弱。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铜片后再分别加入两种硫酸,加热,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浓硫酸,另一种是稀硫酸。(8)脱水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酸涂在纸上,过一段时间后,若纸上出现黑色痕迹,则涂的是浓硫酸。(9)生雾法: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少量浓盐酸,再分别加入少量的两种硫酸,若有大量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