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5985775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的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准确辨识安全风险,评价其风险程度, 并进行风险分级,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事前预防、消减危害、 控制风险的目的。第二条 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价分级和控制管 理。第三条 编制依据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 13 号)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2006 年6 月1日) 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 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试用版)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 版) 电力 安全工作规程 (发 电厂和变 电站 电气部分 )(GB26860-2011)电业安全工作规

2、程 第一 部 分:热力和机械( GB26164.1-2010) 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 号) 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 设工作方案(鲁安办发201610号)第四条 术语和定义1)危险源(风险点):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 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 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 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 危险物

3、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2)风险辨识:识别风险点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风险评价分级: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 过程。第五条 公司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领导小组,对安全风险 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负全面领导职责。组长:副组长: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公司风险评估小组,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具体实 施工作,部署落实“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审核、评估、汇 总各部门提报的风险点辨识和分级管控措施内容。 安全科负责公司风险评估小组综合监督、协调、管理及考核相关工 作,并及时向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动态。组长:副组长:小组成员:生技、运行分别组织成立本

4、单位的风险评估小组,负责将“风 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分解落实至专业、班组、岗位,组织对 本单位风险点进行辨识评价、评审和提报公司评审。生技科主要对 设备设施和检维修作业活动方面进行辨识评价和管控,运行科主要 对设备设施和生产操作作业活动方面进行辨识评价和管控。第二章 安全风险的辨识第六条 风险点的分类根据公司生产的特点及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将公司范围内的 风险点分成以下两大类:1. 生产现场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 因素及管理缺陷;2. 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第七条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 害、起重伤害、

5、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 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 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第八条 风险点辨识的方法1静态分析:以安全检查表法(SCL )对生产现场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1)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有关硏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2)安全检查表分析步骤 按专业列出设备设施清单(参照表1-1

6、)。表1-1 设备设施清单专业: NO:序号设备名称所在部位备注12确定编制人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如专工、值长、 班长、值班员、检修员、安全员等。 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 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 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判别危害因素。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 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列出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表。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 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 填入安全检查分析(SCL )评价表(参照表1-2 )相应

7、内容。表1-2安全检査分析(SCL )评价表区域/工艺过程: 装置/设备/设施: NO:序 号检查项目标准产生偏差的 主要后果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可能 性(L)严重 程度(S)风险 度(R)风险 等级建议改正/ 控制措施备注12分析人员: 分析日期:2动态分析:以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1)作业活动的划分 按作业区域和作业类别(检维修类、生产操作类)进行划分。2)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划分并确定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参照表2-1)NO:序 号作业活动12表 2-1 作业活动清单 将每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

8、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时如何进行的,对作业人员能 起到指导作用。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 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 )评价 表(参照表 2-2)。作业区域:作业活动:NO: 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分析。按照第六条对危害因素产 生的主要后果进行分析。第三章 安全风险的评价分级第九条 风险度(危险性)表2-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危害因素辨识出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即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第十条 风险评价分级方法采用风险矩阵法(

9、LS )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第十一条 风险矩阵法(LS)本方法的风险度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即:R=LxSL 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 代表事件后果严重性R 代表风险值本风险矩阵法把风险等级分为 4 级,分别是:1 级(很高)、2 级(高)、3级(中)、4级(低)。第十二条 风险矩阵法(LS )判断准则表3-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等级标准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 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4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 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

10、危害发生或预 期情况下发生3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 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 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2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 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 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表3-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等级法律、法规及其人员财产损失/停工企业形象他要求万兀5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死亡50部分装置(2 套)或设备重人国际影 响4潜在违反法规和 标准丧失劳动

11、能力252套装置停工、 或设备停工行业内、省 内影响3不符合上级公司 或行业的安全方 针、制度、规定 等截肢、骨 折、听力 丧失、慢 性病101套装置停工 或设备地区影响2不符合企业的安 全操作程序、规 定轻微受 伤、间歇 不舒服10受影响不大, 几乎不停工公司及周边 范围1完全符合无伤亡无损失没有停丄形象没有受损表3-3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风险 度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20-251级巨大风险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 改进措施进行评估立刻15-162级重大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 定期检杳、测量及评估立即或近 期整改9-123级中等可考

12、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 及沟通2年内治 理 84级可接受、轻微 或可忽略的风 险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 检杳或无需采用控制措施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或需保存记录表 3-4 风险矩阵表后5低中高很高很高果4低低中高很高第十三条 风险管控要求风险管控原则如下:4 级: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科室应引 起关注,负责 4 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班组具体落实;需要 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3 级:中度(显着)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公司、科室应引起 关注,负责 3 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 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

13、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 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 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 制措施。2 级: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 司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具体由安全科和各 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 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 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1 级: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 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

14、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 理措施。以下情形应直接确定为 2级风险:(1)开停车作业、非正常工况的操作。(2)同一爆炸危险区域内,现场作业人员 10人以上的3)10 人以上的检维修作业及特殊作业。第十四条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 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 制等;(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第十五条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1)可行性和可靠性;(2)先进性和安全性;(3)经济合理性及经营运行情况;(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第十六条 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3)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5)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第五章风险管控执行程序第十七条 安全科每年定期组织制定“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 计划”,经分管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