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983322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重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一、填空题(每个空1分,共15分) 1、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即_前习俗水平_、习俗水平_和后习俗水平_。 2、对人类学习的解释有两大理论,即_联结学习理论_和_认知学习理论_。 3、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动力、_自我增强驱动力_和_附属驱动力_组成。 4、元认知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即_元认知知识_和_元认知控制_。 5、品德不良的转化经过三个阶段:_醒悟_、_转变_和_自新_。 6、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三个阶段:_操作定向_、操作模仿_和_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

2、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托尔曼D、斯金纳 2、掌握概念的行为指标是(D) A、能记住概念的定义B、能理解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C、能区分概念的正反例D、ABC都对 3、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C) A、两者是本质上不相同的东西;B、态度是一种比品德更稳定的心理特征 C、态度所涉及的范围要比品德大;D、品德是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4、客观测验的主要优点是(A) A、能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B、出题简单和方便 C、能测量学生的分析综合、组织等能力;D、可以避免学生作弊 5、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中核心问题是(C) A、学生的智力开发;B、教师的教学活动;

3、C、学生的学习活动;D、学生的心理健康 6、原有观念为上位,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这种学习称为(A)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结合学习 7、经过人类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的既有一定的信息意义又有一定的智能意义的命题,称为(D) A、联结性陈述知识;B、联结性程序知识不需要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C、运算性陈述知识;D、运算性程序知识 8、根据陈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B)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9、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B)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沉思型D、冲动

4、型 10、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B)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对的打个“”错的打个“”) 1、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F) 2、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F) 3、刺激替代是操作条件反应形式(F) 4、在下位学习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会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变化。(T) 5、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符合认识发展的辩证运动规律(T) 6、解决问

5、题的一般方法也称弱方法(T) 7、根据概念的定义,天安门、地球等都是概念(F) 8、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于问题表征的时间一般多于专家(T) 9、从思维过程看,真创造与类创造无实质性区别(F) 10、对运动技能的解释,习惯论优于认知论(T) 11、情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习者能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学过的知识为特征的() 12、仅仅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还不属于道德的行为() 13、记忆中的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不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T) 14、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F) 15、布鲁纳与皮亚杰都同意教育对认知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16、留级和跳级都能缩小班级中学生能力的差距,

6、但留级的效果往往不好() 17、斯金纳将动机与学习作了区分,认为学习可以用强化解释,而动机不能用强化解释(f) 09年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c )A人类教育的产生B古代学校的出现C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D终身教育的实现2、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a )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庸3、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 (b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洛克的教育漫话D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d)A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5、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A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生产力对教育的

7、制约作用C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D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6、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a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7、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作用是(c )A决定作用B导向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8、下列哪个选项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b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德育D智育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c )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B人的自然发展说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D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10、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b )A未成熟的人B发展中的人C成熟的人D被塑造的人1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c)

8、A授受关系B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相互制约的关系12、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a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d)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教学课程D三者都是14、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知过程,又是(d)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B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C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D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1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讲授新知识D领会

9、新知识17、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b )A 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现场教学18、德育过程的理论基础是(c)A掌握知识B激发情感C道德内化D活动和交往19、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 )A包括政治课在内的活动B班主任工作C团队活动D社会活动20、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个别学生,这种班级管理模式是(b )A民主管理B平行管理C集体管理D目标管理二.填空题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制度)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学校

10、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4、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 )中相互作用的结果5、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少年期)期6、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育目标)7、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实行素质教育)8、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9、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说明了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一个(专业性)职业10、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11、在我国,课程文本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

11、划具有(强制性),基础性和普遍性13、课程的编制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其中(课程评价)既是一个课程编制过程的终点,又是新的课程编制的起点.14、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启发诱导)原则1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16、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7、一般来说,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1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或利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叫(榜样示范法)19、根据构成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

12、个要素,道德教育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智.三.简答题1、简述现代教育机制的发展趋势2、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3、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4、什么是学校课程,其开发形式有哪些?5、简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道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四.论述题。1、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受到一定的伤害。请说明这种情况违背了什么教育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2、举例说明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庆教师资格认定中学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选择题 1.

13、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刺激泛化(、刺激比较、刺激分化、行为强化) 2.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动机律、) 3.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收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替代强化(内在强化、负强化、无意强化、) 4.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奥苏伯尔(布鲁纳、加涅、苛勒) 5.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

14、作用,这种学习的内容的组织技术或者教学策略叫先行组织者(、认知结构、比较性组织者、固定点)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短模段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模象直观(、实物直观、言语直观、想象直观) 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变式(、比较、概括、抽象) 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复述策略(元认识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9.根据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被称为天才的人,其智力必须超过140(100、120、130) 10.将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的心理学家是布卢姆(加涅、桑代克、布鲁纳、) 11.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叫性格(能力、气质、习惯) 12.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科尔博格(、皮亚杰、斯金纳、巴甫洛夫) 13.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