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策略研究报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596527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策略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文策略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文策略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诗文策略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诗文策略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策略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策略研究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策略的实践研究一、课题研究的原始冲动一段声音:下课了,操场上,几个学生在议论:语文,古诗文课教师就是讲讲讲教师一讲完,就是背背背是呀,背不来,还做题,没什么进步,真烦!现在我上就不想上教师讲古诗文课了!一段反思:听完学生们谈话,我简直人就蒙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几个语文教师坐在一起讨论,共同达成以下的意见: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靠单纯的讲解、背诵进展“灌输式教学古诗文,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分关注死记硬背。多数学生边背边忘,或只会背,不会运用。轻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以考

2、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过分重视对课文的讲解,而忽略了对文章所蕴涵的意境的感受与领悟,缺乏古诗文教学策略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没有足够的重视,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一种观念:复旦大学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的有这样一段话:人类已经创造了汽车,为什么还要赛跑.练习马拉松是为了有朝一日长途奔跑送信吗.当然不是,我们只能从挑战体能极限、锻炼意志力上来寻找答案。同样道理,古诗文诵读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已没有多大必要,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根底。全国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也曾经说过:全世界的军人平时都在训练,训练什么呢.除了一些操纵武器的训练,就是一些根本功训练,“一二一,“一二一,整

3、天气冲云天地喊着整齐的口号。请问:世界上有哪支军队在战斗中是喊着“一二一的口号迈着正步冲锋陷阵的.绝对没有。既然这些东西在战斗中没有用,为什么平日里还要这样训练.部队首长告诉我们,这种训练,练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的军人素质!没有这种最根本的素质,无论有多么好的武器和技术也没有方法打胜仗。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开展和创新,很大程

4、度上依赖于语文。而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与低又是衡量综合能力强与弱的重要组成局部。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诵读经典古诗文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展研究。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提高阅读能力的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根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但诵读哪些经典古诗文.如何诵读选择的古诗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时间如

5、何分配分配、诵读有哪些根本原则、诵读的平台如何搭建等?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与否.一时间,成了我们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二、相关概念的界定“阅读能力本文研究的语文阅读能力仅指学生语文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逻辑思维理解能力。三、课题研究根本理论一 施瓦布的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曾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他认为:“最明智的方法是根本不把科学当作一个证明或证实的过程,而把它当作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提醒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以一种提高我们理解力的方式来发现这些事实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的过程。它的意义是“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

6、态度。很明显,他的观点是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完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他强调,“不只是把教材作为探究过程显示出来,也把学生探究教材作为过程显示出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几乎等于零,教学效果往往只注重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如注意力的集中、答题的准确等,自主探究则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共同活动,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二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理论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促进每一个中学生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量性开展,即将学生置身于有构造的材料中,让学生描述出他所做的或看到的事物,形成前语言思

7、维。在集体研讨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开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开展开展思维能力;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说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开展创造性思维,认识事物命名,表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知识,使在探究中所获得的表象转为概念,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样,“探究研讨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扎实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开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一系列能力。四、课题研究根本原则一自主性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的

8、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主体的自主参与,才能在实践内化的根底上逐步形成自觉研究的意识。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衡量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二主体性原则。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中学生课外阅读选好主题是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它就好象是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确立了研究的主体,才能引导学生在这个目标的导航下不断寻找、发现新的知识和问题,解决问题。三导向性原则。我们的试验对象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辨析是非的能力较弱等不利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就特别需要教师的的引导,教师有导向性地指导学生学会筛选有利于自己的研究活动的资料,才可以省时

9、高效地进展各种语文活动的研究性学习。五、研究的主要措施一“前探评延*台,夯实学生阅读根底课程目标:通过四个平台的搭建,使学生掌握古诗词欣赏和创作的根本知识,夯实学生的阅读根底。课时安排:本课程在全校七至九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一节从语文课中调剂,另外一节从学校的校本课程(阅读课)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实施的策略:古诗文教学需要在“以人的开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进展系统地、彻底地调整与改革。从古诗文学习的“课未始而情先生到“课已终而习未止,课题组尝试并构建了古诗文学习的四个平台:前倾平台、探究平台、评价平台与延伸平台。四者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如以下列图所示:

10、前倾平台拓诗情激 发 理诗意发 展为 本探究平台延伸平台再造深化前倾平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一学习任务的情感准备状态,决定了其为完成该学习任务准备付出必要的努力的程度,同时还局部决定了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试图抑制他们的程度。因此,针对古诗文言简意赅、高度浓缩的特点,我们尝试建构一个前倾性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进展古诗文探究活动之前,为其创设先行投入心理准备与活动,使其形成古诗文学习的良好情感倾向的平台。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激发情感。“前倾平台,我们尝试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展活动:1探索诗人与名作。1认识诗人。文学作品往往是人生经历、生活感悟的

11、传神写照,正所谓的“诗言志。古代诗人的一生经历对其诗歌的风格、所蕴情感有重要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前查询将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的生平,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无疑会激发学生探究诗歌作品的强烈兴趣。2收集名作。?课标?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古人的名作往往是文质兼美,音韵动人的佳作,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而收集这些不但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开展了学习古诗文的能力。因此,让学生收集古人的传世名篇也是一种课前探索的好方法。2了解时代及相关性知识。1“知人论世。时代大环境往往与诗歌主题休戚相关,如?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无不反映的是

12、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但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及古诗抽象、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时代背景,会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2积累相近、相关素材。?课标?规定了小学阶段阅读量为400万字。古诗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割裂式的学习,我们更应注重学生课外的积累,如要学习“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课前布置描写枫叶美景的好句佳段,既使枫叶花似火的形象呼之欲出,降低了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难度,又使高度凝练的诗句扩大为可想象、可积累的佳段,两全其美。探究平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以课堂为主要空间的古诗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自能学诗文的最主要阵地。学生是有丰富的心灵世界,有巨

13、大创造潜能的生命体。立足于“开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构建一个探究性的学习平台,让他们根据个体差异与内容差异选择最正确的学习方式,对古诗文意境进展探索,深入诗境,产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和与多元化的感悟。这个平台可以由以下六类学习方式支撑:1“凭借式探究。这是学生“自能学诗文的根底。低中年级学生,碰到与平时课文相差甚远的古诗文,常常需要一定的辅助工具,才能大致了解诗意、感受诗情。比方学习骆宾王的?咏鹅?时,小朋友欣赏了清清池塘上的大白鹅的憨然形象,就能更好地理解“曲项向天歌一句和诗中流露出的童真童趣。另外,让凭借课文中的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观察诗词配图等多种方法自已学习,也都是凭借式的探究。久而

14、久之,学生就能取长补短、综合运用,自己去扫清字词障碍,初懂古诗文大意。2“发现尝试式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古诗文中的主要问题情境,提供学生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发现事实,提出自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进展验证,解决问题。即“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例如学习 ?绝句?一诗,教师以“诗歌通过哪些景象向我们透露了春的信息.为尝试中心,让学生自己去展开对本诗的发现、尝试探究。3“茶馆式探究。古人品茶,不但爱它的悠然自在,更喜欢在淡淡茶香中放飞思绪与情怀。他们或三五成群地谈天说地,或围绕一中心事件各自发表见解,或单独潜心思索问题。一盏茶,往往能引发许多精

15、辟的见解。“茶馆式探究,是吸收传统“茶馆的一些特点,将相对严肃、严整的课堂调整为具有宽松气氛、自由发表言论的茶馆式空间。这对降低诗歌的难度、缩短诗歌学习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操作时,可将学习过程分解为几个可以以个人、集体不同方式灵活探究的板块,学生自由选择“三五成群、中心讨论、单独思索等方式按个体的差异进展学习。在说说、议议、练练、讲讲的几个过程中,以读为根底,议为关键。4“结合式探究。举一反三,事半而功倍。在领悟到了带有个体特征的诗歌手法、语言后,及时地带入相类似的诗歌,是一种古诗文学习上的“举一反三。“结合式探究就是将课外古诗文阅读与课内古诗文学习严密结合,使学生触类旁通,久之到达自能学诗。如学习了课文上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领悟到了六月西湖的天气瞬息万变,妙趣横生,此时引导他们去探究对同是苏轼所写、将西湖不同风韵形象描摹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者结合,学习上相得益彰,学生情绪高昂,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更加得深入人心。5“互动式探究。作为班集体中的个体,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往往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力。在古诗文探究学习中,充分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互相促进的功能,既能高效促进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精神。如针对一些学生必须要发挥各人所长才能更好解决问题,采取小组学习、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