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5957701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年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美术鉴赏课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太谷中学 郭江瑜 男 电话:15035600456邮编:030800 【引言】我国高中美术教育发展很快,随着高考院校美术专业的普及,人们对高中美术教育也开始关注起来了,特别是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也随之扩大到人类发展史的各个领域、各个时代,可谓包罗万象,以发展成为 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94年起,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科目,2023年下半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这此后使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美术教育

2、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对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师生交流对话是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必然要求。文章结合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提出的几个典型问题,对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进行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美术鉴赏课 思考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欣赏课改为美术鉴赏课。一字之差,课程所包含的要旨却有了质的变化。因为“欣赏”与“鉴赏”是不同的,一般欣赏是读者在态度上对作品的肯定与赞赏,而鉴赏则需要读者通过对作品进行认真的感受、分析研究鉴别后,才能作出赞赏肯定还是批判否定的评价。所以,高中美术鉴赏课对教

3、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知识素养提出更高更全而的要求。笔者认为,美术鉴赏课教学不能靠教师在高高的讲堂上“传经布道”去完成,而应该通过师生心灵碰撞,通过师生的平等的交流对话,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的目标。于是,师生对话成为了笔者任教课堂上的常态。在与90后学生的对话中,有时学生提出的一些“古怪”问题,往往会触发笔者对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深层次思考,真止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现撷取几条,与同行分享。 一、经典可以“恶搞”吗 教学片断 我正在谈到达芬奇的经典名作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曾经迷倒多少代人,是世界上画妇女形象的经典美术作品。接着我解释概念:经典是指永久不衰的规范。突然有个学生插话(我讲话时学生可插话)

4、:“老师你说蒙娜丽莎是最完美、经典的作品,是永久不衰的规范,为什么牡尚还在她脸上加两撇小胡子,这是小是恶搞”他一问完,全班哈哈大笑。我一时语塞。 “恶搞”这词从f何时时流行,我没考究但我知道自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在刚上热播引致陈凯歌大导演的“一个人小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的愤怒回应,从此“恶搞”一词的应用与“恶搞”行为频频见于媒体,胡戈也成为了“恶搞”的“英雄”。“恶搞”一词查高级汉语大词典,没上词典,估计是新兴的网络语言,若干年后一定能进入“词典”。我想“恶搞”一词的小义与恶作剧差不多令人难堪的戏弄,不然陈大导演也小会因为自己的电影作品被人“恶搞”而发这么大的火。 那么经典可以“恶搞”

5、吗?要回答学生这个问题一定要先弄清楚经典作品的形成与确定。在美术史上我们一般把古希腊、古罗马的美术作品称为古典(经典)。这些作品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认可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的规范。但我们也常看到这情景:如凡高短暂的一生都在孤独与贫穷中度过。他在世时作品无人问津,实际上他被当时美术界冷落,他死后若干年艺术批评家才关注他的作品,现在凡高的作品已经成为后印象派的经典作品。又如印象派,他们的命运比凡高好多啦,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受到人们的鲜花与掌声,他们的作品也受到收藏家的追捧,这些荣誉的到来是这批当年“落选沙龙”的作者作梦也想小到的。在当初被批评家恶评的日出,后来却成为了印象派的经典作品。在美术史上,类似这样开

6、始被恶评后来被捧为经典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经典艺术的形成与确定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指的是人们遵循一定的(传统)审美规律而形成的规范,而偶然性则指某些新奇的东西进入美术批评的标准构成中,因为“人们如果小情愿仅仅满足这种经典的权威价值,就只有追求其他新奇的东西。这种新奇的东西在批评观念中所形成的另一种经典,同样也是真实的,具有权威性的”。上面学生提到的“恶搞”前辈杜尚究竟想干啥?他是这样解释的: “一件普通生活用具,予以它新的标题,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它,这样,它原有的实用意义就丧失殆尽,却获得出了一个新内容。”他的“现成品”代表作就是在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给美丽的夫人脸上

7、加两撇小胡子,以表明对传统绘画的蔑视。杜尚以后, “现成品”成了创作的一种方式,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开始消解。因此,有的评论家把杜尚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这样看来“恶搞”之作也可以成为“经典”之作。所以另一位大导演张艺谋对“恶搞”行为就显得宽容大度,他认为“恶搞的人都是一些看了很多电影的人,其中包括不少欧美的经典电影,他们的口味比较挑剔,可以理解”。其实我们已经进入到后现代,对经典的解构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行为,“恶搞”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并不鼓励学生“恶搞”经典作品,也要向他们说清楚,经典作品并不是通过“恶搞”出来的。当时一些所谓“大逆不道”的作品,是画家呕心沥血的产物,只

8、不过人们不理解罢了。所以,在经典美术的鉴赏中,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只讲作品的优点,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了解经典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整个美术的发展就是新的规范不断地发现、创造的过程。 二、怎样才能自圆其说 教学片断 上课的预备铃响,学生都规矩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上课,这时有位学生急忙地从教室后面冲到讲堂,上气不接下气的对我说:“老师,我们小组还没准备好,你要求我们能运用美术的鉴赏方法,以自己的观点对作品做综合的优劣判断,并能自圆其说,我们却觉得很难。”我安慰她:“没关系,你先去坐好,我们一会共同研究。”上课了,我接着刚才那位学生的话题说: “美术鉴赏课的课程内容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鉴赏者不同的批评和

9、判断角度,美术作品的开放性与多义性等,正是这些因素给你们留下学习与研究的空间。我所说的自圆其说就是要求你们学会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讲的冠冕堂皇,洋洋自得。这时我听到刚才那位学生在小声嘟囔: “你能自圆其说吗?”是啊!扪心自问,我们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能做到吗?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写方法,变“教本”为“学本”,“教材内容以案例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进行设计、编写,以使学生能主动探究、讨论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他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同时,这样的编排其实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我们知道,在美术鉴赏上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怎样在没

10、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对所鉴赏的美术作品自圆其说?教师怎样评价学生的自圆其说?自圆其说的本意是指能提出理由,使自己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或破绽之处。它是一个因果关系,那么“因”(理由)从何来?其实鉴赏美术作品由于各人的差异,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也不要求标淮答案,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克姆雷特”。但,不要求标淮答案并不等于不要批评标准。所谓的批评标准指的是某种合理的、公认的规范。在美术活动中是有相对的稳定性的, “如果我们的美术方法或形式只是一种短暂和多变的存在,而没有一些相对稳定的规范,实际上也就没有美术。”因为美术活动有相对稳定的规范,所以美术批评就有相对稳定的标准。换一句话来说,美术批评

11、之所以能够进行,总有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据。所以,我们评价中国画的优劣,可以根据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来判断。有标准不等于只有唯一标准,由于美术活动的复杂性,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由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评价者判断作品的角度不同,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流派的美术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标准。譬如明暗法是西方写实美术的规范,如果用它去评价中国画,只会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康斯泰勃尔这个大油画家曾讥笑中国画家画了二千多年还不知道明暗对比为何物。由于他对中国美术审美标准缺乏了解,弄出一个千古笑谈。另外,美术评价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是西方的油画作品,在1872年的法国“沙龙”就以“作品不符合学院

12、派标准”为由拒绝了印象派的作品,而现在印象派作品中的光色辉映的朦胧美却为油画作品树立新的标杆。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不同于科学评价,一般说科学的发展是人类不断打破旧的范式创立新的范式的周而复始循环过程,而在美术中,新的规范在旧的规范的基础上发展,但旧的规范同样有存在的价值,就好像最有革新精神的毕加索作品的范式也替代不了原始美术的范式。 不同的规范标准,丰富了美术的世界。也就是这许多的不同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留下广阔的空间。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观点,并不等于让学生信口开河,应让他们了解一定的评价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标准,说得有根有据,使之具有自圆其说的能力。我想把美术作品鉴赏比喻为放风筝

13、,风筝可以在天空上自由翱翔但它离不开牵拉着的线。 三、美术作品可以“PK”吗 教学片断 师:在美术史上同样的题材或人物经常出现在不同的画家手中。如最后的晚餐的题材就有多位画家表现,最著名的有达芬奇和丁托列托的作品。 生:我知道表现大卫这个人物的雕塑作品就有米开朗基罗、多纳太罗、贝尼尼等著名雕塑家。 师:同学们了解的不少。在中国画的历史里同样出现这种现象。南宋时期,画院用诗句作题目进行考试,如“竹锁桥边卖酒家”,“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要求画家用相同的题材作画,比较那幅画更符合诗意。 生:为什么画家们这么喜欢画相同的题材、人物?他们想“PK”吗? “PK”一词的流行得益于湖南电视台的选秀节目

14、“超级女声”。 “PK”英文为“playkilling”的简写,中文是“单挑”的意思。网络游戏中“PK”是指“PLAYERKILL”意思是玩家之间的彼此对打(而足球里PK是指“penaltykick”,意思是点球),说得简单点, “PK”就是一对一单挑,只有一个人能赢。不管是“PK”对打还是单挑,我想学生只不过借“PK”一词来表述怎样评价相同题材或人物的美术作品的优劣。在评价美木作品的高低、优劣中,我们经常采用对比的方法。上面所提到的南宋画院通过同一题材考试来评定高低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要进行对比就要定出标准,南宋画院追求的审美理想是“画中有诗”,“竹 锁桥边卖酒家”的胜者画桥头竹林外挂一酒帘,

15、书“酒”字,便见得酒家在竹林内的画面比那些直接画酒家在桥边的画面更符合诗意,因此他成为“PK”后的“王者”就不足为奇了。 美术作品的鉴赏需要对比,但对比的更大的意义不在于一定要分胜负的“你死我活”的“单挑”,它应是通过作品的对比来了解不同的时代风貌、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个人风格。如达芬奇和丁托列托画的最后的晚餐难分仲伯,一幅体现的是文艺复兴盛期所追求平衡、和谐的审美观:另一幅则是表现文艺复兴后期追求“动”感的风格主义。我们只是通过两人相同题材的作品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与文艺复兴后期作品风格、风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美术作品鉴赏需要对比,但有些作品之间是非常难对比的,由于不同的规范,交流有障碍, “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同是以教皇英诺森十世为题材的肖像画:委拉斯凯兹运用高超的写实手法,准确地把握人物心理与形象特点,成功地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现实主义典型;而现代画家培根仿照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画了一系列仿教皇肖像的习作,教皇在他笔下变成形象模糊、歇斯底里的暴行的形象。一个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对象,另一个按照“我想”表达的意图来表现。如我们还是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来赞美培根笔下的教皇,他的肺一定要气炸。因为我们表错情,他只不过想借教皇之名来销售“私货”这是一种幻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