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95494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物理实验A1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华大学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物理实验完整报告班级姓名学号结稿日期: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加深理解薄透镜的成像规律;2. 学习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节技术(主要是共轴调节和消视差);3. 学习几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 薄透镜成像规律:薄透镜是指中央厚度d比透镜焦距f小很多的透镜。分为凹透镜和凸透镜。在近轴光线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规律为:式中,0 为线放大率,其余各个物理量正负作如下规定:物理量符号正负物距p实物虚物像距q实物虚物焦距f凸透镜凹透镜物的大小y光轴之上光轴之下像的大小y光轴之上光轴之下本实验中采用薄透镜,因此p和q都是从光心算起。在本实验中,为了尽可能满足

2、近轴条件,常采取两个措施:(1)在透镜前加一光阑以挡住边缘光线;(2)调节各元器件使之共轴 以凸透镜为例,薄透镜成像规律如图1 所示。图 1 凸透镜成像规律2. 共轭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原理:如图2,使得物与屏距离b4f并保持不变,令O和O间的距离为a,物到像的距离为b12则根据共轭关系,有p1 = q2和p2 = q1。进而推得:b 2 - a 2J =4b测量出a和b即可求得焦距f。图2 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3. 焦距仪测凸透镜焦距原理:y如下图3,由几何关系,知:tan0 =y ytan -且tan = tan ,所以,f = ff0x y式中f为平行光管武警的焦距,为给出值。y为用测微目镜

3、测得的同一对平行线的像的距离, f 为待测凸透镜的焦距 x/T一玻劈板 平行光管物繚 匚一特测透镜4-固定分划板 厶一测曲目镜中的目镜图 3 焦距仪光路图4. 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原理:如图4,物屏上的箭矢AB经过凸透镜后成实像AB,图中O1F; f为七的焦距。 现将待测凹透镜l2置于片与A B之间,此时A B成为l2的虚物。若虚物A B正好在匕 的焦平面上,则从l2出射的光将是平行光。若在l2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一个平面镜,则该 平行光经反射并依次通过l2和L,最后必然在物屏上成实像AB。这时,分别测出l2的 位置02及虚物AB的位置F,则O2F就是待测凹透镜的焦距f。图4 自准法测量凹透镜焦距

4、光路图5. 薄凹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为了使得从凹透镜出射的光线汇聚并成实像,应当使用虚物。因此,如下图5,先用凸 透镜成实像,再在实像和凸透镜之间插入凹透镜,左右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实像。1_21.1ABBIIB图5薄凹透镜成像规律(0pf)光路图三、实验仪器本实验的实验仪器有:导轨,滑块,焦距仪(平行光管,测微目镜),物屏,像屏,凸 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等。四、数据记录和处理从待测凸透镜处通过同时等速地移动物屏和像屏直至成清晰的和物体等大的实像为止粗测得2 = 31.00cm,所以粗略估计待测凸透镜的焦距为/ = 15.50cm。1. 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物屏位置P = 100.00cm ;像屏

5、位置Q = 37.00cm测量序号123456凸透镜位置O (cm)72.7972.6072.7572.8572.8972.70凸透镜位置O2 (cm )64.7964.9564.8164.7064.8164.75a = |O O (cm)1 218.007.657.948.158.087.95b 2 a 2计算得:a = 7.961666667cm b = 63.00cm ; f = 15.49856508cm。实验室给4b出的不确定度:A = 0.25cm和A = 0.20cm,则, abQ In f = In C 2 a 2) In(4b )d In f2b1 d In f 2a dbb

6、 2 a 2 bdab 2 a 22 (x 0.20+丿 _163.002 - 7.9616666672 丿-2 x 7.961666667 x 0.25 In/ A da a 丿2(-2aA )A+a丿b _.b2 a2 丿22b1.b 2 一 a 2b2 x 63.00163.002 -7.961666667263.00=3.432475192 x10-3A:,A =-ff = 0.05319844015cm ff.f = (15.50 土 0.05 ) cm2. 焦距仪法测凸透镜焦距参看平行管上注明的参数得,平行管物镜距离 f = 550.000mm ;玻罗板上所选的某一对平行线的线距

7、y = 20.000 mm测量序号123456y (mm )13.3493.3673.3393.3823.3323.369y (mm )28.9808.9918.9708.9858.9498.985y = y - y (mm)1 25.6315.6245.6315.6035.6175.616y计算得:y = 5620333333 mm ; fx =八154.5591667cm。已知测微目竟仪器误差为0.004mm,因而测一对平行线的距离的A =x0.004mm,则,BQ A_ = A =、2 x 0.004mmyBA = A =0y fAy(A-y-A x八y2 x 0.004 = 1.006

8、497998x10-3 5.620333333A V:,Af = 1.006497998 x 10-3 x 154.5591667 = 0.1555634919 (cm)fxfx:.f =(154.56 土 0.16) cmx3. 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物屏位置(即箭矢AB位置)P = 101.00cm ;凸透镜位置O = 70.40cm ;测量序号123456凹透镜位置O (cm)261.0261.1061.1661.0561.2061.30凹透镜位置O ” (cm)261.3061.5061.4661.6061.6061.90O - 2,+ 2” (cm)2 261.1661.3061.316

9、1.32561.4061.60虚物位置 F (cm )39.2939.3639.3039.2639.2439.20计算得:f二-F-O2 =-22.07416667cm。已知光具座读数误差为0.05cm,则,Q f =-=Pf时的薄凹透镜成像规律。箭矢 AB 屏的位置 106.20cm;L 的位置 O = 83.61cm,焦距为 f = 15.46cm ;L 的位置 O = 43.24cm,焦距为 f = -22.07cm ;AB的位置 P = 36.19cm,A”B ” 的位置 Q = 32.88cm ; 物距P =-7.05cm,(为虚物);像距q = 10.36cm,(为实像) 由观察得

10、到结论:当0Pf时凹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六、思考题1. 为什么要调节共轴?调节共轴的主要步骤如何?怎么判断物上的某一点已经调至透镜的 光轴上了?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答:因为如果不共轴,(1)实验中做的近轴光线假设不满足;(2)有可能导致像不成在像 屏上或者无法成在像屏上,不方便于像的大小比较;(3)不能用坐标计算直接得到物距,像 距,计算过程变得复杂;(4)成像质量不是最好。调节共轴的主要步骤:(1)目测粗调使得几个器件的中心大致重合;(2)借助其他仪 器或者成像规律细调。如果固定凸透镜位置,水平移动凸透镜,成两个像,该点的两个像都在主光轴上且重合, 则该点已经调至透镜光轴上。依据的原理是凸

11、透镜成像原理。2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焦距时,为什么b应略大于4f?答:因为只有b4f时,可以成两个倒立实像,一个放大,一个缩小。如果b ? 4f ,则 可能导致放大的实像位置超出导轨,无法测量,或者缩小的像太小,无法精确定位。从操作 简单和合理性,精确性角度来看,应当使得 b 略大于 4f。L3AriF2A3副 光 轴3.能否用自准法测量凸透镜焦距?若可用,请画出原理光路图。答:可以。光路图如下图6,用一个已知焦距的凸透镜L1和待测透镜L2组合,如下图,固定 物AB和L1的位置,使得成实像A1B1,在L2右侧放置平面镜L3,然后左右移动L2,使得 AB所在原物屏上成倒立和AB等大的清晰实像,记录L

12、2和L1的距离,减去L1的焦距即得 L2 的焦距。图6 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原理光路图小L24. 试证明,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时,凹透镜转 180后重复测量,取正反两次的平均值能够消 除透镜光心装配不准而造成的系统误差。答:将原物AB和凸透镜看成一个能为凹透镜提供虚物的整体,记为虚物AB,则,如下图, AB和透镜光心存在水平方向偏差。由于原题中平面镜只起到了把光路镜像过去的作用,我 们可以对称放置一个一样的凹透镜和凸透镜便于研究。假设原题中透镜光心高度已经和主光 轴高度一致,我们只要考虑物与像各自位置的水平分量即可。即:透镜光心在水平方向装配 不准。具体证明思路如下(简单的几何关系不作详细证明):

13、宏上並过痢铀苑 凹进减浊地庞辱嫡由半T旳唱讪他珂&也 田吒驻I葩禺/承翅乌快痫小寸臬,鬼.1診5. 试分析焦距仪测焦距时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答:误差主要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景深、焦深、像差和色差会导致成像不清楚,会造成读数误差; 人眼分辨力的限制,调整后的平行光管输出的不是严格的平行光,而是有一定的会聚或发 散。这会使经待测透镜后光线的会聚点不在该透镜的焦面上而产生公式误差 (或调焦误差); 自准直调整平行光管时,由于人眼分辨力的限制,调用读数显微镜或测微目镜测珀罗板的 像上线对间距时的偶然误差; 显微镜仪器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七、实验心得1. 本次试验让我加深了对于薄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验结合;2. 我学习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节技术(主要是共轴调节和消视差);3. 我学会了几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4. 我了解了焦距仪和测微目镜的使用方法。附:原始数据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