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5954408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一、知识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式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 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有对各类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抓住各类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

2、外, 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 思想、用意。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愈来愈受到命题者的重 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式仿写句子等。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或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概念、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一般说,比喻、比拟

3、、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 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1比喻按照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讲明另一种抽象、深奥、 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即打例如,帮忙人容易深切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述中,能使事物生动、形 象、具体、简练,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 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由三部份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

4、、若、 犹、恍如、恍如)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看成、化作) 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恍如、如、好像、比如、犹如出现那小姑娘恍如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注意:不要把有“像”“恍如”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在多数情况下,“像”“恍如”“恍如”表示比喻,可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

5、他哥哥。 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适才恍如出去了。 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光优美的去向,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表示想象。托起它,恍如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彼此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 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 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硕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它能准确表达,含义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轻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恍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

6、 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另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 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彼此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 流水,听觉与视觉彼此沟通。2比拟s : 、is、si. SialSS13S、Ttlff 須saa、llu匱s、SBSO雷联 AtAJfflBwsgsgJ 京 3 s,a興sfigj s -miaSBs3saM issxi、确 MHf鑑。s :1IItts I I s2Baiffi、Iasi: I3HS31SH- I s(2)遊siolA)

7、:ss、1 -1A雅A雪、ss.2、insamKH-1XEWffiis-2、警MJWRHawrFsl、4JA3B、冊。(惡祈養)【庄常畫3莓】3SS* ss .SMfflsssnls isi ; ssfff、saissvis* SB. MSS 等 3) ss. Mi41田事 Nslsislffisa s - asssm. 31R hl渕营 辣 7ffiM3lffaJ 序田 ss3MS83ai 幫画器、ssi、SSHS : sfsss、ssimq- ssxu)(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

8、哈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仇敌那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 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二者有相似点, 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 物的特征描述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传神,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 “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份组成。借喻虽然不 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无论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 喻体;比拟句主如果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

9、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 人,仍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组成,又如“咱们之闻已经隔了一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 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 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看成人描述,给予它一些人的 动作和思想情感。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咱们把握了区分二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

10、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份代全部、整体代部份。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练精炼,语言富于转变和幽默感;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部份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份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

11、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此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 的辨析方式。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不是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究竟是借喻仍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 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军队。烽烟:古代边境有仇敌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 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一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 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

12、法不是借喻。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 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 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 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仇敌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战争正十年”。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可以将二者区分开。其次看可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

13、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仇 敌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 上面两句中,本体是“仇敌”,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 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 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 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 “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 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判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再,同一词语

14、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 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不是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 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需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 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没必要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咱们的血肉。(借喻)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咱们的血汗。(借代)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扌b来。(借喻)B2大白熊承诺了我的价钱。(借代)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 “血肉” 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成明喻“最可恨那些仇敌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咱们的血肉”。A2 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成与它 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算了,并非是用来打例如的。毒蛇猛兽 代指反动统治者或仇敌。改成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咱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 B1 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述了那个外 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 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