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涉外民俗礼仪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948493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涉外民俗礼仪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五章 涉外民俗礼仪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五章 涉外民俗礼仪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五章 涉外民俗礼仪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五章 涉外民俗礼仪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涉外民俗礼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涉外民俗礼仪(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第五章 涉外民俗礼仪涉外民俗礼仪:迎送案例1:美国总统约翰逊领人遗憾美国总统约翰逊20世纪60年代曾访问泰国,在受到泰国国王接见时,跷起了二郎腿,脚尖向着泰王,而这种姿势,在泰国是被视为具有侮辱性的。更糟糕的是在告别时,约翰逊竟然用美国得克萨斯的礼节紧紧拥抱了泰国王后。在泰国,除了国王外,任何人均不得触及王后。就因为不注意泰国的风俗、礼仪,想当然地依照本国、本民族的风俗、礼仪去我行我素,约翰逊的此次出访产生了不少遗憾。讨论题阅读本案例后你有何感想?案例2:周总理送客1957年国庆节后,周总理去机场送一位外国元首离京。当那位元首的专机腾空起飞后,外国使

2、节、武官的队列依然整齐,并对元首座机行注目礼。而我国政府的几位部长和一位军队的将军却疾步离开了队列。他们有的想往车里钻,有的想去吸烟。周总理目睹这一情况后,当即派人把他们叫回来,一起昂首向在机场上空盘旋的飞机行告别礼。随后,待送走外国的使节和武官,总理特地把中国的送行官员全体留下来,严肃地给大家上了一课:“外国元首的座机起飞后绕机场上空盘旋,是表示对东道国的感谢,东道国的主人必须等飞机从视线里消失后才能离开,否则,就是礼貌不周。我们是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军队的干部,我们的举动代表着人民和军队的仪表,虽然这只是几分钟的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就很可能因小失大,让国家的形象受损。”讨论题:(1)此案例

3、对你有哪些启示?(2)与外宾到别应注意什么?案例3:接待泰国某机构为泰国一项庞大的建筑工程向美国公司招标。经过筛选,最后剩下4家候选公司。泰国人派遣代表团到美国亲自去各家公司商谈。代表团到达芝加哥时,那家工程公司由于忙乱中出了差错,又没仔细复核飞机到达时间,未去机场迎接泰国客人。但是泰国代表尽管初来乍到不熟悉芝加哥,还是自己找到了芝加哥商业中心的一家旅馆。他们打电话给那位急促不安的美国经理,在听了他们的道歉后,泰国人同意在第二天11时在经理办公室会面。第二天美国经理按时到达办公室等候,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接到客人的电话说:“我们一直在旅馆等候,始终没有人前来接我们。我们对这样的接待实在不习惯。我

4、们已订了下午的飞机赴下一个目的地。再见吧!”讨论题:请结合本章所学内容对此案例进行分析。案例4:周总理待人处事佳话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待人处事的佳话美谈不胜枚举。1964年,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出访亚非14国,在离开加纳时专门举行特别宴会,宴请所有的加纳服务员,当那些黑人朋友端着中国贵宾敬的酒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一个目光敏锐的西方记者报道说:“这是传奇式的礼遇,中国人巧妙地把友谊伟给了非洲的子孙后代。”尽管这只是一场特殊的宴会,却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总理的风采和气度,饱含着周恩来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品格和深情。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华社记者深入非洲腹地访问一些偏远、闭塞的部落和村庄时,那里普通的

5、黑皮肤农民还在用当地话对中国客人喊“周恩来”。他们把周恩来当成是新中国的象征,正是周恩来在20多年前播撒的友谊种子在非洲偏远地区开花结果!讨论题:(1)此案例对你有哪些启示?为什么非洲居民把周恩来当成是新中国的象征?(2)请读一本周恩来的传记,深入体会周总理的礼仪修养。涉外民俗礼仪:礼宾次序与国旗悬挂案例1:尊严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的一名中学生应邀前往一个拉美国家,参加民间外交活动。有一天,当他前去出席在那个国家所举行的一次国际性会议时,发现在会场周围所悬挂的各与会国国旗之中竟然缺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便当即向会议的组织者指出了这一问题,并且严正地表示:“不悬挂我国国旗,就是缺乏对我国的

6、尊重,假如不马上改正,我将拒绝出席这次会议,并且立即回国。”经过据理力争,中国国旗终于飘扬在会场的上空。在会议的组织者再三地表示了歉意之后,那位中学生才终于步入会场,出席会议。在他入场时,有不少与会者主动起立,向他热烈地鼓掌表示欢迎。当地的报纸事后为此发表评论说:“连一名中学生都具有那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国人的确是值得尊重的。”那位中学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主要是因为他能够在涉外交往中表现得不卑不亢。讨论题:(1)对本案例的中学生你有何评价?(2)悬挂国旗有哪些礼仪要求?案例2:礼宾次序安排1995年3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近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3

7、月11日,与会的各国元首与政府首脑合影。照常规,应该按礼宾次序名单安排好每位元首、政府首脑所站的位置。首先,这个名单怎么排,究竟根据什么原则排列?哪位元首、政府首脑排在最前?哪位元首、政府首脑排在最后?这项工作实际上很难做。丹麦和联合国的礼宾官员只好把丹麦首脑(东道国主人)、联合国秘书长、法国总统以及中国、德国总理等安排在第一排,而对其他国家领导人,就任其自便了。好事者事后向联合国礼宾官员“请教”,答道:“这是丹麦礼宾官员安排的。”向丹麦礼宾官员核对,回答说:“根据丹麦、联合国双方协议,该项活动由联合国礼宾官员负责。”涉外民俗礼仪:民俗礼仪案例1:签约中国一家拥有职工约6 000人的大型国有企

8、业,为了避免濒临破产的局面,想寻找一家资金雄厚的企业做合作伙伴。经过多方努力,这家企业终于找到了一家具有国际声望的日本大公司。经过双方长时间艰苦地讨价还价,终于可以草签合约了,全厂职工为之欢欣鼓舞。本以为大功告成的中方人员,没想到在第二天的签字仪式中,公司领导因官僚作风,到达签字地点的时间比双方正式的约定晚了10分钟。待他们走进签字大厅时,日方人员早已排成一行,正恭候他们的到来。中方领导请日方人员坐上签字台,日方的全体人员却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地向他们鞠了一个大躬,随后便集体退出了签字厅,中方领导莫名其妙,因为迟到10分钟对他们来讲实在不算什么。事后,日方递交中方一份正式的信函,其中写到:“我们

9、绝不会为自己寻找一个没有任何时间观念的生意伙伴。不遵守约定的人,永远都不值得信赖。”无疑,双方的合作搁浅了,中方为了自己迟到的10分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破产倒闭,近6 000人下岗。讨论题:对此案例你有哪些感想?案例2:表扬一位英国老妇到中国旅游观光,对接待她的导游小姐评价颇好,认为她服务态度好,语言水平也很高,便夸奖该导游小姐说:“你的英语讲得好极了!”导游小姐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于是谦虚地回应说:“我的英语说得不好。”英国老妇一听生气了,心想:“英语是我的母语,难道我都不知道英语该怎么讲?”她越想越气,第二天坚决要求旅行社给她换导游。这件事在旅游行业乃至所有的窗口行业引起极大反应。讨论题(1)

10、造成案例中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面对外宾的表扬,应怎样得体地回答? 案例3:“委屈”下岗女工肖兰通过中介公司找到一份在外国专家家里做保姆的工作。肖兰热情活泼,精明能干,第一天就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她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打扫房间,包括布朗夫人的卧室。细心的布朗夫人特意给肖兰定制了一份时间表,上面规定每天上午8点清理卧室,让肖兰按照上面的计划严格执行。开始几天,肖兰都干得相当好,很令布朗夫人满意。直到有一天,肖兰照例去清理布朗夫人的卧室,却发现布朗夫人没有像往常一样不在家,而在休息。肖兰心想,我还得按照计划办事,而且我打扫并不会影响她休息。热情的肖兰认真地干起了活了。这时,布朗夫人突然醒了,发

11、现肖兰在她的房间里,很惊讶,马上用不很流利的汉语叫起来了:“你来干什么?请出去!”肖兰仍是一片好心,“您接着休息吧,我一会就打扫完了。”布朗夫人提高了嗓门,一字一顿地说:“请-你-出-去!”并且用手指着门。肖兰不明白自己哪里惹了布朗夫人,她怎么这种态度。她心想,不是叫我按时打扫的吗?满肚子委屈地走了。讨论题:请问,肖兰为什么会感到委屈?案例4:“你这个岁数,一定结婚了吧?一天,参加工作不久的杨安琪小姐被派到外的出差。在卧铺车厢里,碰到一位来华旅游的美国姑娘。美国姑娘热情地向杨安琪打招呼,使杨小姐觉得不与人家寒暄几句实在显得不够友善,便操着意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与对方聊了起来。交谈中,杨小姐

12、有点没话找话地询问对方:“你今年多大岁数呢?”美国姑娘所答非所问的说:“你猜猜看。”杨小姐自觉没趣,又问道:“你这个岁数,一定结婚了吧?”更令杨小姐吃惊的是,对方居然转过头去,再也不理她了。一直到分手,两个人再也没说一句话。请问,这位美国姑娘是不是没礼貌呀?讨论题:请问,为什么美国姑娘再也不理杨小姐了?案例5:民族习俗有个酒店住入了一少数民族团体,团体中美丽的少女们都各戴着一个很漂亮的鸡冠帽。有个酒店男员工与之混熟了一点后,出于好奇,用手摸了一下一位少女的帽子,结果弄到族长那里去,族长以为男员工爱上了那位少女,向她求婚。后经酒店领导出面调解,二者以兄妹相称。讨论题:请问,为什么要了解民族差异性

13、?涉外民俗礼仪:节庆礼仪案例1:父亲节的由来1909年,华盛顿一位叫布鲁斯多德的夫人,在庆贺母亲节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有母亲节,为什么不能有个父亲节呢?多德夫人和他的5个弟弟早年丧母,他们由慈爱的父亲一手抚养大的。许多年过去了,姐弟6人每逢父亲的生辰忌日,总会回想起父亲含辛茹苦养家的情景。在拉斯马斯博士的支持下,她提笔给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呼吁建立父亲节,并建议将节日定在6月5日她父亲生日这天。州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仓促间将父亲节定为19日,即1909年6月第3个星期日。翌年,多德夫人所在的斯坡堪市正式庆祝这一节日,市长宣布了父亲节的文告,定这天为全州纪念日。以后,其他州也庆

14、贺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示对父亲的敬意。人们采纳了多德夫人伯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们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对故去的父亲表示悼念。后来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了佩戴白丁香,宾夕法尼亚人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为了使父亲节规范化,各方面强烈呼吁议会承认这个节日。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这个节日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已解决问题案例2感恩节的由来感恩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

15、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620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从此以后,移居美国的欧洲人基本上沿袭了北美大陆上的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的形式。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规定,11月26日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州都视自己的情况规定节日日期。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每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