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纵横千古韵一枝舒放满园春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94532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句纵横千古韵一枝舒放满园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两句纵横千古韵一枝舒放满园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两句纵横千古韵一枝舒放满园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两句纵横千古韵一枝舒放满园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两句纵横千古韵一枝舒放满园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句纵横千古韵一枝舒放满园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句纵横千古韵一枝舒放满园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句纵横千古韵,一枝舒放满园春 浅论楹联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建立在汉字形、音、义基础上,长短不 拘的对称性格律文学。楹联历史悠久,鼎盛于清代,长期为教育者所重视。从 明清两代的殿试到民国时代的大学招生考试,对联题常常出现。至今,楹联教 育在语文教学中依然有着突出的地位,对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文成绩、 提升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楹联教 育的意义往往被我们误解或忽略,甚至被与教学工作截然分开。下面笔者将就 楹联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这一话题,简单谈谈个人看法,请各位同仁批评指 正。一、楹联教育与语法知识创作、修改楹联可以带动学生

2、更好地掌握语 法知识,进而使学生做好语文试卷中与语法有关的题目。联律通则第二、三条分别为“词性对品”、“结构对应”。可见,要 想创作出合格的对联,就必须首先掌握语法知识,能够辨别词性,熟悉短语类 型、句子成分。下面试举我校两次征联中出现的联句为例来证明此点。1、出句:积土成山生万物;对句:化云为雨润新苗。后半部分以形容词“新”对数词“万”,明显忽略了词性。可改为“化云为 雨润千苗”。2、阳光沐浴春辉至;引路灯塔照我前。这是我校学生的一副原创楹联。上联结构为:阳光 沐浴 春辉 至;(名词动词名词动词)( 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承 接 关 系: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春的光辉如期而至。) 下联结构为:引

3、 路 灯塔 照 我 前。(动词 名词名词动词 代词 动词)( 偏 正 结 构 兼 语 结 构 )(“我”乃兼语,同时做“照”的宾语和“前”的主语。)( 主 谓 结 构 :引路的灯塔照着我前行。 ) 上下联结构完全不同。(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是正格。同时,诗 词、楹联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过分拘泥于句式相 同。但是此联这种完全相异的情况是不合规律的。)显然,创作者并未掌握好 包括短语和句子成分的语法知识,因此创作的对联也是不合要求的。可改为: 春晖入梦挥寒去, 灯塔在心照我前。改后的上联结构为:春晖 入 梦 挥 寒 去(名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动词)( 主 谓 结 构 动

4、词宾语补语结构)整个句子的主语是“春晖”,谓语部分第一个动词短语是“入梦”,第二 个是“挥寒去”,构成连动结构。下联亦如此,“灯塔”是主语,“在心”与 “照我前”两个动词短语构成连动结构。同时,上、下联中,“寒”与“我” 均为兼语,结构一致。通过上述分析可见,要创作出一副符合联律的对联,必须熟练掌握语法知 识;而创作对联的过程中,语法水平亦可得到检验和提高。而语法知识直接与语文教学中的部分必考内容有关。如我省高考必考的文 言文阅读题,常出现判断词义题和虚词词性、意义比较题(即第一卷 9、10 小 题),做这种题,需要熟练掌握词性知识,明辨词性。又如大纲规定必考的语 病题,在高考试卷中,一般以如

5、下两种形式出现,一是选择题,题干要求为“选 出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四个选项,多为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做这种题, 首先要考虑的是找出句子主干(检验是否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的 情况),其次看定、状、补等成分与中心词的搭配情况(检验是否有搭配不当 的情况)。若不能熟练掌握语法知识,则根本无从下手。二是非选择题,我省 使用的高考语文试卷第五大题“语言知识运用”题中,常出现的“长短句互换” “下定义”“给文段改错”“仿写句子”等题型,要做好也必须要熟练掌握语 法知识。这些是与语法知识直接相关的题目。另有与之间接相关的题,如第一 卷的“社科文阅读”题与第二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或“文学

6、类文 本阅读鉴赏”),做对题目的前提是读懂文意,很多复杂的文段,若不能快速 把握句子主干,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就无从读懂。综上所述,楹联教育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复习、巩固语法知识,从而以点 带面,提高做语文试卷中关于语法知识的题目的准确率。二、楹联教育与阅读鉴赏经常阅读鉴赏经典楹联和创作楹联,有助于 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鉴赏分为如下几部分:社科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其中,后三者所需要的理解、 鉴赏能力,在楹联欣赏中都可得到培养和提高。(一)坚持欣赏经典楹联,可积累文言词语、识记成语、典故,帮助理解 文言文段或古诗词;在楹

7、联创作过程中,使用课本典故,也可巩固记忆,以便 应用。楹联遣词造句多比较古雅,所用文言词语较多,常用到典故,故而,在欣 赏名联和创作对联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文言词语和典故。下面就积累文言词 语试举一例。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对联故事。明末清初,重臣洪承畴曾写过一联,表达对 皇帝的感激之情和对国家的忠诚:君恩似海;臣节如山。后洪承畴降清,有人巧妙地在联尾添上两字,使该联成为: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矣”“乎”在文言文中应用很广,在高考必考的 18个文言虚词之列。通 过这个故事,学生理解了“矣”字表达肯定或感叹、“乎”字表达反问语气的 作用。如此,在做课外文言阅读时,自然能较好地理解它们的作用。再就积

8、累典故试举一例。清代毕沅有著名的题岳阳楼联: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此处,作者自然、灵活地运用了四个典故。湘灵,传说是大舜的妃子娥皇、 女英所化。舜巡行,没于苍梧,娥皇女英思之,泣血而死,化为湘水之灵,常 于月明之夜于洞庭湖鼓瑟。吕仙,即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传说他曾三醉岳阳楼, “三过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子美,即中学生很熟悉的杜甫,他曾 有著名的五律登岳阳楼传世。希文,范仲淹,其名篇岳阳楼记以其先 忧后乐之心而令无数读者仰慕不已。欣赏此联,可记住四个与岳阳楼有关的典 故,若在文言阅读与诗歌鉴赏中出现这些典故,那么学生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 这些,就会

9、消除理解方面的障碍。进而,学生还可将从课文中学到的典故灵活地应用于对联创作中,写出好作 品,并巩固记忆典故。下面是我校王家瀛同学创作的一副获奖对联: 鲲鹏展翅,慕庄生追梦,千年咏志; 骐骥扬蹄,思翔宇读书,万里骋怀。此处,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鲲鹏图南、庄生梦蝶(多义,此指对梦想的 追求)、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借此来表达青春的豪情壮志。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学过的、读过的典故重新温习了一遍,使之深深印在脑 海中,以后若再从课外文言阅读、诗歌鉴赏题中读到相关典故,问题将迎刃而 解。(二)欣赏经典楹联,可从中学到精彩的写作手法,开拓视野,帮助鉴赏。 楹联是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形式

10、。许多楹联巧妙运用修辞和其他写 作手法,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可令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所用手法的特点, 便于在做诗文鉴赏题时快速识别、分析。如清代溥山所题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很明显,这里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列锦,即名词组合。在此,作者选取 了六个鲜明的意象,排列在一起,渲染出居所环境之清幽、主人情致之高雅淡 泊。学生只要记住这副对联,在考试中如遇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落 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等诗句,就会迅速识别 出其所用手法,并说出其“突出事物特点”的妙处了。此外,如黄道周讽刺洪承畴之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 不得报国反成

11、仇”, 正气浩然,暗含褒贬,可让学生记住谐音、双关手法之含 蓄巧妙;郑燮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俏皮生动,可让学生记住 拟人手法之活泼灵动;宁夏古萧关城楼联“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 气势逼人,可让学生记住夸张手法之鲜活生动;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 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流畅自然,深情无限,可让学生记住用典之含蓄深 刻;杭州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忠奸对照鲜明,可让学 生记住对比手法的无穷魅力。彭元瑞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 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自问自答,特点突出,可让学生记住设问之引人瞩目、 答案鲜明。除修辞手法之外,楹联这种文体还可承

12、载多种写作手法。如赵松雪题杭州灵 隐寺联“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雾;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动静结 合,意境雄浑幽深。陈望坡题孤山放鹤亭巢居阁联“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 士躅;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注 1】,抚今追昔,虚实相映。姚兴泶【xue】题太白楼联“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注2】,侧面烘 托,突出人物个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鉴赏(或实用类文本鉴赏)中,常 考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手法及其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全面了解写作手法及其作 用。若要讲明一种手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并巩固,篇幅精短、言简意赅的 对联,无疑是很好的载体。(三)欣

13、赏经典楹联,能培养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积累文言词语和典故、积累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欣赏经典楹联,可以提 高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语文试卷中的 诗词鉴赏、文学类文本鉴赏题所必需的能力。而能力培养,绝非一日之功,更 非单纯讲究解题思路、步骤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坚持鉴赏名联,是培养鉴赏 能力的有效途径,且较之鉴赏散文、小说、诗歌,更加省时,效率更高。下面 举例说明。如颐和园涵虚堂联:碧通一径晴烟润;翠滴千峰宿雨收。(滴,古音入声字,仄声) 该联情景交融,意境绰约。作者抓住雨后初晴的景色来描写颐和园胜景, 别具匠心,以小见大。欣赏时可引导学生体会如下特点,并

14、引导其按照步骤规 范表述:1、炼字精妙。“润”字写烟雾之湿润,富有动感,也侧面写出了小径中植物 之新鲜润泽;“滴”字写雨后翠色之浓,似要流溢而出之动感。意境清新,充 满生机。(鉴赏角度:用词)2、写景有立体感。“一径”乃近景、小景,“千峰”乃远景、大景,远近 结合,大小映衬,令人读之如观赏巨幅图卷,而又能不错过具体、局部、典型 之美。(鉴赏角度:写景层次)3、景中见情,寓情于景,清新可人。此联表面写景,实则将对雨后景色的 喜爱之情灌注其中,令人心驰神往。(鉴赏角度:情景关系)欣赏此联,学生可一举多得:既可理解锤炼词语的妙处,用于做好诗歌鉴 赏题;又可复习诗歌、散文中的描写手法与抒情方式;更重要

15、的是,若能深入 体味、鉴赏这类对联,可培养鉴赏能力,可运用同样的思路和联想方式去鉴赏 语文试卷中的相关题目,甚至可以把握规律,预知诗歌鉴赏题的出题思路,从 而有目的地训练。高考中相关题目很多,现试举几例:例一 2013 年高考天津卷诗歌鉴赏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 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u):用白色苎麻织 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 2)略(3) 请举一例

16、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 分)【参考答案】(1) 轻微、新鲜、清爽等。(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节令和环 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 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例二 2013 年湖南卷诗歌鉴赏钓船归 【宋】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1)略(2)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 分)【参考答案】(2)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 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