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资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938285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病理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病理学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 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早 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简称充血。 充血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充血一般为暂时性的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散。如果病因持 续作用,有充血可以转化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和出血等变化。充血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 性反应,通过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机能和抗病能力增强。但充血也有不利影响, 充血发生在脑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神经症状;已发生硬化的小动脉充血常导致 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静脉性

2、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和器官中血流量增多。又称被动性充血, 简称淤血。病因:1静脉受压迫(管腔狭窄或闭塞)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栓塞或静脉血管壁增厚时,使管腔狭窄或阻塞 而发生淤血。)3. 心力衰竭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病理变化:淤血的组织和器官肿胀,重量增加,因血液的含氧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 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活体淤血的局部温度降低镜检:淤血的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时间较长的淤血伴有组织器官 水肿、出血、萎缩和变性等。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 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 结局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决取于淤血的范围、程度、发生

3、器管、发生速度、持续时间 及侧支循环建立状况。淤血的组织和器官机能和代谢都发生障碍。长期淤血的器官实质细胞 萎缩、变性和坏死,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是淤血的组织器官变硬,即发生淤血性硬变,如 淤血性硬变。轻度:淤血性水肿;重度:淤血性出血,淤血性坏死缺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又称 局部贫血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受压迫对机体的主要影响:短暂轻度的缺血,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组织的机能;长期严重的缺血 引起组织细胞变性甚至是死亡;当局部组织器官缺血,而动脉血管的侧支循环难以建立时常 引起梗死。代谢和机能降低,细胞猥琐变性坏死【在活体的

4、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 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形成条件和机理:1、心血管内膜损伤,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病因。2、血流状态改变,是指血流缓慢或产生涡流3、血液凝固性增高,是指血液易于发生凝固的状态血栓形成主要包血小板的粘附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过程 结局:1、软化,溶解和吸收2、机化、再通3、钙化 对机体影响:有堵塞血管破裂口,阻止出血的作用(好)坏:1、阻塞血管 2、引起栓塞 3、引起心瓣膜病 4、全身广泛性出血和休 克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和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的病理变化:局部组织的坏死栓

5、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 出血出血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出血,前者是心脏或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后者是指由于血管 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到血管第二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机制包括: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抗凝机制包括:纤溶系统、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蛋白酶抑制物(如抗凝血酶-iii)、组织 因子途径抑制物等弥漫性血管凝血(DIC):是指正常凝血与抗凝血机制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导致的一个病理 过程,DIC是在致病因子

6、的作用下机体凝血机制被激活,在微循环中有大量微血栓形成;随 后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引起出血;最后由于激活纤溶系 统和其他抗凝机制,导致机体弥漫性的微小出血。DIC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多 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病机理: 1、血管内皮损伤2、组织损伤3、血小板被激活4、血细胞大量破坏影响DIC发生和发展的诱因: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肝功能障碍3、纤溶系统功能障碍4、血液高凝态5、微循环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影响:1、出血2、休克3、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病性第三章休克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而发生的,以有效

7、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 微循环血液灌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的器官功能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 身性病理过程。引起休克的原因有很多:1、失血和失液2、严重创伤3、大面积烧伤4、感染5、心脏疾病6、过敏7、强烈的神经刺激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组织交换的部位。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1细胞损伤,主要涉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变化2. 代谢障碍(物质代谢变化,水、电解质代谢异常,酸碱平衡紊乱)3. 器官功能障碍(心功能、肾功能、肺功能、脑功能。肝脏及胃肠功能变化)第四章 细胞与组织损伤细胞与组织的损伤:指致病因素引起的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机能活动改变与形

8、态结 构异常,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病因与发病机理: 1、缺血、缺氧性损伤2、化学性损伤、3、细胞浆内高游离钙引起的损伤4、其他因素(生物、物理、免疫反应和遗传因素)变性:是指细胞与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与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 正常物质增多变性一般是可逆过程,发生变性的细胞和组织功能降低,严重的变性可发展为 坏死。1、颗粒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轻微的细胞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细 小颗粒。(缺氧、中毒和感染等因素均可引起颗粒性变性),多发于干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和心肌细胞2、水泡变性:因变性细胞内水分增多,在胞浆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呈空泡状。3、脂肪变

9、性:指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引起原因有:感染,中毒,缺氧,饥饿 和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4、肝脏脂肪变性发生机理: 1、中性脂肪合成过多, 2、脂蛋白合成过多, 3、脂肪酸氧化障 碍, 4、结构脂肪破坏、5、透明变性:又称玻璃样变性,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病 理变化。6、粘液样变性:指结缔组织中出现类粘液的集聚。7、淀粉样变性:是指一些器官的网状纤维、小血管壁与细胞之间出现的淀粉样物质沉着。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坏死组织、细胞的代谢物质停止,功能丧失并出现一 些形态学的变化。病理变化: 1、细胞核的变化 ,

10、包括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3种形式根据坏死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特征,将坏死分为: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蛋白质凝固、水分减少而变成灰白色的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 凝固物。)2、液化性坏死(以坏死组织迅速溶解成液体为特征,常见于含磷脂和水分增多,而可凝固 的蛋白质少的脑和脊髓)3、脂肪坏死:是指脂肪组织的分解实质变化。常见的有胰性脂肪性坏死和营养性脂肪性坏 死)4、坏疽(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腐败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化。)坏死结局:1、溶解吸收2、腐离脱落3、机化、包裹形成和钙化细胞凋亡:是指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凋亡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确保正常发育2

11、、维持内环境稳定、3、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 坏死通常发生于较强烈的有害刺激(如:严重缺血、缺氧、毒物、微生物、强酸强碱)或细 胞内环境的严重紊乱;而凋亡则是由较温和的体内外因素引发细胞内死亡程序的启动而导致 的细胞死亡方式。细胞凋亡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诱导期、效应期、降解期、和凋亡细胞的清除。炎症:是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而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40炎症的全身反应?1、发热;2、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4、实质器官发生相应的损伤性变化41.炎症的局部症状。红、肿、热、痛、机能障碍。42简述炎症介质的特点。1、存在于炎症组织或渗出液中。 2、组织注入其

12、提纯物,可诱发炎症反应。 3、特异拮抗剂, 可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 4、清除组织的炎症介质后,给予致炎刺激,炎症反应减退。43. 简述炎区内各类白细胞及其主要作用。(理解)1、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炎症的初期及化浓性炎症。吞噬细菌、细小组织碎片及抗原抗体 复合物等较小物质。2、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见于寄生虫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另外在炎症 后期、慢性炎症病灶及恶性肿瘤间质内也可见。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抑制虫体生命活动。3、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直接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细胞。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有助 于炎症的愈合(修复)。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及病毒感染。 吞噬较大的病原

13、体、异物、组织碎片。 5、淋巴细胞。见于慢性炎症、炎症恢复期或病毒感 染及迟发性变态反应。产生和释放淋巴因子。 6、浆细胞。出现于慢性炎症病灶内,具有合 成免疫球蛋白的机能。43.叙述炎症过程的基本病理变化。(理解)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alteration)、渗出(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一、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二、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 表面和体表的过程。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44. 叙述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答:根据炎症的病变特点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3分)。

14、(1)变质性炎是指炎灶内组织和细胞变性、坏死的变质性很突出而渗出和增生性过程轻微 的炎症,此类炎症多发于实质性器官,且多呈急性经过(2 分)。(2)渗出性炎是指发炎组织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和轻微增生过程 的炎症,依渗出物成分不同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等(3分)。 浆液性炎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征(1分);纤维素性炎以渗出液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炎 症,根据发炎组织损伤程度的不同,分为浮膜性炎(组织坏死性变化比较轻微的纤维素性炎) 和固膜性炎(纤维素性坏死性炎)(1分);化脓性炎是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 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化脓性炎表

15、现为脓性卡他(黏膜表面的化脓性炎)、 积脓(浆膜)、蜂窝织炎(皮下和肌间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散性化脓性炎)等四种类型(1分); 出血性炎是指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的炎症,多与其他类型的炎症合并发牛(1分)。(3)增生性炎是指细胞增牛过程占优势而变质和渗出性较轻微的炎症。根据致炎因素和病 变特点分为非特异性(普通)增生性和特异性增生性炎(1分)。非特异性炎多为慢性过程, 以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为主,又称慢性间质性炎:特异性炎是由某些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增 牛性炎形成特异性的病灶一肉芽肿(1分)。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由于水分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造成水的负平衡) 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集聚,水肿是等渗液的集聚 缺氧:是指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其利用氧的过程发生障碍,机体的代谢、功能以及形态结构 发生异常变化病理过程。发热:是由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这样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 高(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摄氏度)称为发热。第十二章 肿瘤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下,机体局部的某些细胞发生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具有异常代谢和旺盛 生长能力的新生细胞群。(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细胞异常分裂、增殖而形成的 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块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