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汇总八篇范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93204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汇总八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说课稿汇总八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说课稿汇总八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说课稿汇总八篇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说课稿汇总八篇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稿汇总八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汇总八篇范文(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备】说课稿汇总八篇说课稿 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选修教短篇小说欣赏中第三单元即欧美短篇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一个文官的死:苦涩的笑(又名小公务之死)。它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具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短篇小说,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乃至认识历史,完善人格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一、说教材。A教材所处的地位、特点及作用特点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说政府里面的一个小小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有一次去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把喷嚏打在了一个文职将军的秃头上面,这下子他慌了,他赶快赔礼道歉,将军也表示没关系。但他的内心老是不安稳,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道歉,重申他不是故意的,最后终于把将军惹

2、火了,叫他“滚出去”,在这句骂声的威力之下,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末日,回到家里就死掉了。情节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因此一个文官的死:苦涩的笑重在分析主人公的死因和性格特征以及它批判意义。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社会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比较中外文学作品的异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一个文官的死在学生这些能力的建构上和人生观、情感观的树立上有着很好的启示指导作用。B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的根由和沙皇政府的专制和黑暗2技能目标:学会归纳小说主题和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的方法3情感目标

3、:新课标强调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培养正确学生的人生观、情感观,而一个文官的死也是一篇反映人性弱点的佳作。因此,我把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接触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C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会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死因和性格特征,本文教学的难点则是分析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D、析学生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社会体验和文学功底,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

4、有利的因素。二、教法(教法依据)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美国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

5、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再根据对以上学生的水平特点的分析,我觉得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疏通理解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布置他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中,结合课件,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设疑激趣法;2、情境教学法;3、以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为主体与教师启发点拨为主导相结合的方法。二、教法(教法依据)三、说学法(学法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学法(学法运用)我将让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学生合作进入教学情境来学习教材,激发兴趣

6、,使之乐学。2、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不理解的内容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3、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一位19世纪俄国文坛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曾给世人留下了一件让人奇怪的案件,他在他的一篇短篇小说中记叙了一个俄国庶务官离奇死亡的事件,让后人去推理。那么这个俄国作家是谁?他记叙的案件又是怎么一回事?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契诃夫的一个文官的死,一起来推理这个案件。导入语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法中的设疑激趣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7、二、介绍作者契诃夫和他善于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创作特点。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三、设计教学情境:成立一个“切尔维亚科夫之死”专案组。全班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分别调查教师事先布置的四个方面的任务:第一小组:进行现场勘查和尸检 第二小组:调查死者身份第三小组:调查死因,搜查物证和人证。 第四小组:推理案情,作结案报告。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调查结论。体现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四、设疑,自主探究:切尔维亚科夫为什么会忧惧?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由学生自主思考和归纳,各抒己见;最后教师点拔归纳。五、小结:切尔维亚科夫的形象特点。自主探究法和教师启发点拨法教学

8、过程和设计意图六、结合课后知识链接童道明的话,分析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文官之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仍由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最后教师由人性弱点方面加以点拔启发。七、布置课后作业。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设置了两个让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谢谢大家!说课稿 篇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下面开始我的说课。一、说教材马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文言文

9、。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传统的名家名著,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马说这篇文章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二、说学情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又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言志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言言志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10、,所以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和认识。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重点生字词,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吟诵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品析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四、说教学重难点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熏陶。五、说教学方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具体情况,为了达到本课的教

11、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汇品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同时,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六、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上课伊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引入,通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来谈谈关于人才的认识。并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相信大家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并不陌生,它说的是人才实现价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是呢,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

12、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了解人才被埋没的真正原因。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之教来自于学生的学,这一环节将以名家范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首先我会给学生介绍“说”是古文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一些问题的观点,进而明确题目就是“谈谈千里马的问题”的意思。接着播放名家范读,在播放名家范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标记出重点生字词并试着划分朗读节奏,稍后请学生示范朗读,并纠正读音及停顿节奏,再请全班同学齐读。最后请学生介绍作者韩愈。韩愈,唐

13、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这样从朗读入手,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句,有什么样的体会?我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句子:句子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明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首先我会提问学生此句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14、,顺势请学生回答这个观点的作用是明确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充当了理论依据。接着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是怎样?预设学生会找到文中原句“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后指名学生回答此文中的“千里马”是指人才,而“伯乐”是指认识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进而明确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句子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在这里,我首先询问学生学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引导学生理解此句又从侧面刻画了“食马者”的无能、无知及

15、目光短浅的形象。在上述问题解决之后继续提问学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抢答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之情。句子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这里我会找学生回答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并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写作目地。之后请学生感悟作者情感,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抒发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文章借物喻己,言志深刻。环节四:品读课文,感悟生活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议论文章,文辞形象简练,言志含蓄。在此我会带领学生展开谈论,谈谈对这节课的收获,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千里马隐喻为人才,把伯乐隐喻为慧眼识英才的人,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通过描述“千里马”未遇“伯乐”的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