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习俗调查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93046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6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节习俗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习俗调查报告(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

2、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小年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三、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3、。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

4、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四、正月初一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

5、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五、正月十五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关于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

6、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

7、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您的春节怎么过?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

8、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

9、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

10、人接受。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春节习俗过时了吗?A.近九成的被访者认为年味犹存。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8.57%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B.八成多被访者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调查表明,只有

11、17.14%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春节的生命力还在。C.七成多的被访者支持申遗。春节将至,“拯救春节”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声音更大。春节是一种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调查表明,74.29%的被访者支持春节申遗。据调查,过年消费依然火爆。虽然消费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一,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

12、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其二,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旧日过年,尚有许多风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这是家里老人常说的话。市民年话。“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妈妈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艳子慢慢回忆自己的年事。有时候她会回老家过年,印象中,每个除夕之夜,各家通宵

13、不眠。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每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吃罢早餐后,家人便亲自登堂,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她说,去年大年初二她还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觉春节好像逐渐萧条了。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生命力勃发,冬去春来。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春节还是应该得到重视吧,毕竟那是我们的传统。如今,有些人的节日习俗观念已变的越来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记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不能学习那些观念淡薄之人,相反,传统节日应该发扬光大,让大家的心里多一份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见到龙的腾飞。但愿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

14、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5千年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魅力和传统庆祝活动,会让我们骄傲于“我们是中国人”!春节习俗调查报告2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

15、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

16、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吃团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