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CIA内审师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预习讲义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5927724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CIA内审师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预习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9年CIA内审师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预习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09年CIA内审师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预习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09年CIA内审师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预习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9年CIA内审师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预习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CIA内审师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预习讲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09年CIA内审师_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_预习讲义061.6存货管理方法和概念在本部分,我们要复习以下几项内容:存货系统,高效存货管理,适时制系统,材料需求计划,生产规划与控制系统。这里面,高效存货管理是本部分的重点,这里面有有可能出现计算题,大家要高度重视。其他的一些知识,我们就不在课堂上讲解了,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教材。1.存货系统从存货管理的观点来看,对存货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独立需求和依赖需求。独立需求存货是假设某个特定产品的需求和使用与其它产品的需求和使用相独立。例子包括产成品、维护修理(MRO)材料以及转售存货。独立存货系统是“拉动”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物

2、资被操作所拉动,因为需要用它们来填补之前所用掉的物资。这类存货系统应回答什么时候补充定货、一次需要补充多少货物的问题。依赖需求存货系统是假设某个特定产品的需求和使用依赖于其它产品的需求和使用。例子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存货和元件。2.高效存货管理在高效存货管理中,我们主要复习以下一些知识点:(1)存货投资,(2)最优订购数量,(3)再订购点,(4)ABC存货控制系统。这一部分是本部分的重点,大家一定要仔细复习。(1)存货投资存货的关键问题是企业应该对每一种产品保留多少储备。我们首先来了解两类不同的储备概念:(1)工作储备和(2)安全存货。存货储备的实际水平等于工作储备与安全存货的总和。工作储备用于

3、满足正常的、预期的生产和销售需求。需要记住的是,销售需求是不确定的。经济订货批量构成了工作储备量,经济订货批量将在这一节中展开讨论。安全存货用于防范销售的变化或生产和交货上的延误。安全存货是超出工作储备的额外储备,在需求超过预期时可以帮助公司满足需要。持有这些安全存货的额外成本应当与因为存货短缺造成的销售损失成本相权衡。安全存货不影响再订购点。通常来说,安全存货随着销售预测的不确定性、由于存货短缺损失的销售额、以及收货延误的可能性的增加而增加。会随着其持有成本的增加而减少。与存货相关的成本包括三类:(1)持有成本,(2)订货成本,和(3)脱销成本。(1)持有成本这一成本与持有存货相关联,储藏、

4、融资以及折旧费用都应视作持有成本。持有成本与持有存货的平均数量成正比,而持有存货的平均数量则受发出订单频率的影响。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年度),订购存货的频率增加,每次定购的数量就越少,持有存货的平均数量也就越少,这将会减少总的持有成本。年度总持有成本=(C)*(P)*(A)在这个等式中,C=存货的持有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也就是,持有成本除以平均存货价值。P=每单位存货的价格。A=平均存货数量,也是,(年度销售数/年度订购次数)除以2。(P)(A)=平均存货价值。(2)订货成本每次发出或接受订单的成本是订货成本,这一成本是固定的,与存货的平均规模无关。总订货成本=(F)*(N)=(F)*(S/Q)

5、在这个等式中,F=与每次订购存货相关的固定成本,N=每年发出的订单数,S=销售数量,Q=每份订单的订购数量。总存货成本=总持有成本+总订货成本(3)脱销成本脱销成本,是同存货不足、无法满足顾客需求相关的成本。销售额的损失、信誉损失,以及生产计划中的问题和延时等,都是短缺带来的成本。(无法度量)安全存货会减少脱销成本。但是,安全存货本身也会发生成本。因为安全存货带来的平均存货增加最终会引起存货的持有成本上升。总结一下,存货储备有两类:(1)工作储备和(2)安全存货。与存货相关的成本包括三类:(1)持有成本,(2)订货成本,和(3)脱销成本。(2)最优订购数量存货过多或存货太少对于企业来说都不好,

6、通过使用经济订货批量,企业可以筹划并找到一个最优的存货水平。经济订货批量能够给出最优的、或者说成本最小的存货订购数量。如果用Q来表示订货数量,那么最小化持有成本和订货成本之和的Q是其中D代表全年的销售量,C0是发出一份订单的成本,Ch是持有一单位存货一年的成本。注意,计算经济订货批量需要取得如下数据:产品销售数量、订购的固定成本,以及持有成本。要计算持有成本,又需要知道存货的单位价格等。而不需要知道在库的产品数量、产品的交付时间、运输过程中的延迟、或是材料的质量。如果一个公司发出一份订单的成本上升,而其持有成本保持不变,那么根据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得出的最优订购规模就会上升。由于平方根符号,如果销

7、售增长,会带来订货量小于相应比例的增长,而平均存货也会增长。(3)再订购点存货经理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确定需要在哪一个时点上生产或订购存货。必须补充手头存货的时点被称为“再订购点”,它可以用存货水平来表示,在该存货水平时需要发出订单。如下方程所示:再订购点=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消耗速率在这里,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是指生产和运送存货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消耗速率是指每单位时间里存货消耗的数量。当我们引入“在途货物”的概念时,对再订购点的计算复杂一些了。这种情况发生在以前订单订购的货物还没有收到,而新订单又必须发出的情境下。当考虑到运送中的货物时,计算再订购点的公式如下所示:再订购点=(从订货到交货

8、的时间消耗速率)-在途货物(4)ABC存货控制系统ABC是一种以用法和价值为基础来对存货分类的方法。昂贵的、常用的、脱销成本高并且从订货到交货时间较长的存货是ABC存货控制系统中应经常加以检查的。而廉价并且不常使用的产品就检查得没那么频繁了。3.适时制系统(Just-in-timesystem)在本部分,我们先对适时制系统做一个概述,然后复习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适时制采购,适时制存货,适时制运输。“适时制”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度开发成功,JIT生产方式是近年来在日本企业颇有影响的一种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它使得象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等奉行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中个个惨

9、败在丰田公司的脚下。“适时制”的核心就是小量生产,小量销售以及恰好适时地进行生产。其管理哲学可概括为:(1)产品须于需要时才生产,且仅仅生产顾客所需之数量。(2)工厂的每一生产工序须由后一工序来带动,并且仅仅供应后一工序之所需,前一工序如未接到后一工序的报告,则不生产。(3)所有零部件原材料于生产需要时才提供送达,以减少库存或无库存。(4)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合理规划产品生产的准备、加工过程及销售环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适时制代表着一种消除一切浪费的哲学。适时制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生产出正确数量的正确产品。适时制的主要目标是在提供适时制所需原材料、零件和组料的同时最小化

10、生产性存货的水平。下面我们着重介绍适时制系统的几个方面。(1)适时制采购适时制供需要与提供质量合格的原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适时制采购下,因为要选定单一的、专门的原料来源,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就不会发生竞标。选择供应商的依据是质量、性能、对卓越的承诺,而非成本。顾客期望适时制供应商能够给他们的生产提供频繁、小批量的原料支持,可以让他们直接使用。一般来说,原料的接收方不需要再花时间去检查原料的质量,也很少持有存货。(2)适时制存货适时制下,在材料用完时马上就会有新的补充,客户没有存货需要库存。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在产品存货,使得所有的原材料都消耗在生产工序中。(3)适时制运输适时制

11、运输是内部工序和外部工序之间的物质联系。它是从供应商处开始到顾客处结束的一个过程。适时制运输意味着应当在特定日期的特定时间将零件准确地交送到顾客手中。5.材料需求计划材料需求计划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应用系统,是依赖存货系统的具体实例。它是一种用来决定生产活动所用物料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时间的系统。材料需求计划适合于管理原材料、元件和组件,这些材料存在依赖需求,可以利用产成品的需求预测和生产计划来计算。材料需求计划系统的目标在于决定订购什么、订购多少和什么时候订购,还包括计划什么时候交付,以及维持存货计划、产能需求计划等。比较经济订货批量和材料需求计划,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关注于产成品存货,这些存货只有独

12、立需求。材料需求计划模型中对原材料和元件的需求是直接依赖于存货系统中的产成品的。材料需求计划利用主生产规划、物料单和当前存货来决定当前新的物资需求和时间。主生产规划表示要每期要生产的产成品数量。物料单说明每一产成品所需的元件数量。材料需求计划使用物料单来决定所需的元件数量。主生产规划中输入的是预测订购量和实际订购量。材料需求计划中输入的是主生产规划数据,物料单数据和当期存货情况。从材料需求计划系统里输出的是每项产品的需求量以及每项产品的需求时间,这将用来为生产和采购的订单发出作计划。帖子106精华积分307经验194 点威望0 点大家网点券125 点购课积分0 性别男注册时间2008-4-10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