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举制概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919069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科举制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明朝科举制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朝科举制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科举制概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 (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完备于宋、元时期。明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发展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科 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科举制度是明代政治文化制度和明代高度发达的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重要组成 部分。明代科举制度并不是一个狭义的文化制度或教育制度,它是一种社会制度, 对明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维方式的转换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代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的组织形式来表达其制度内容 ,这种表达方式最突出的表征是明代三 级考试的详密措施与八股取士的模式化要求。

2、 科举制度的发展为明代科举考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广阔的空间,使得 有关科举考试思想理论的阐发和提出逐步形成多视角、重实践和系统完备的特点。 明代科举考试思想在总的方向和原则上继承了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人才选拔思 想,同时结合明代科举考试的实际和明朝政府选官的实际需要。具体呈现出以下特 点:1、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 (具体表现在尊崇儒学的考试原则和以考 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两方面);2、科举分地选拔与职前培训制度的考试思想; 3、科举选拔全才与“惟才是与”的考试思想; 4、科举取士中的综合考试思想; 5、 “科举必由学校”的教育考试思想;6、宁缺毋滥与不以一试定优劣的考

3、试思想; 7、 科举考试中的互动调适思想。 明代科举制度一大突出表征就是其严密的三级考试措施。明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各有 其特点,其中乡试和会试两级考试的衔接性和考试内容的相似性与乡试的基本规制 和程序对明代的整个科举考试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三者共同组成了科举考试 的完整体系。要了解明代的科举制度,不可避免的要知道其三级考试的特点。乡试 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乡试时间除个别情况外基本上是三年一次; 2、乡试从一开 始即明确了各地的取解名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解额分配的不确定性所造 成的乡试地域纷争情况的出现; 3、乡试内容的儒家经学化; 4、乡试虽有应试人员 的限制,但其来源仍较为广泛

4、; 5、乡试实行严格的贡院管理制度; 6、乡试耗费巨 大。会试的基本特点: 1、会试录取名额的地域之争与分卷制度的实行; 2、会试的 录取名额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3、会试考官以翰林院为主和中央钦派的特点; 4、科 举会试后贡士的任官相对较低;5、会试的费用一般较高,它一方面反映了明政府对 会试给与的极高的规格重视,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与乡试比较的特点,其名目更多, 耗费更大。殿试的特点:1、殿试录取的进士其地位尊贵是明代殿试的一个突出特点; 2、参与殿试的科举考试官员级别较高; 3、复试的实行是殿试的又一重要特点; 4、 殿试后的直接授官; 5、殿士一甲三人由皇帝钦定; 6、科举殿试因级别最高,其

5、相 应的规格待遇及其开销也颇为巨费。 八股取士的模式化要求是明代科举制度的又一个突出表征。明代科举考试与八股文联系紧 密,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八股文,又称四书文,是明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也 是明代科举考试一种独有的应试文体(八股文的基本写作形式的次序为破题、承题、起讲、 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从八股文在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应用情况看,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八股文在考试形式上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二是考试中八股文的 行文内容具有同样严格的规定。 八股文自形成以来,大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来看,批判者居多,赞赏者较少。对八 股取士进行分析时,应当全面的看待,而不是

6、一味的肯定或全盘否定。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 的主要手段,在明代的科举取士中曾经在相当长时间和相当大的范围和程度上产生了极为恶 劣的影响。它导致了士子学人为求仕进而在举业之途上浮躁竞进的状态出现,对明代知识界、 学术界的学风、士风和文风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牵连遍及于社会人文的各个 角落。它使知识分子多不研求有用之学,而只在做八股的文字游戏中耗尽精力。八股取士同 时造成了自汉代以来独尊儒术的封建文化的凝固和停滞(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明代在人文思 想领域也同时出现了僵化的趋势)。尽管八股取士有诸多不利影响,但不可否认它的积极作 用。明代的八股取士统一了考试的标准,有利于大规模公开考试的阅卷和评判,同时也能有 效的考察应试士子的文字能力和行文语言水平。此外,八股文的写作和科举取士促进了全社 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