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91756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 “郡县治,则天下治;郡县安,则天下安。”那么,进一步讲,就是村(社区)治,则郡县治;村(社区)安,则郡县安。作为村级组织,舞台虽小,但触角很宽,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任务很多,工作很细。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是关系到基层稳不稳、群众富不富、人民华蜜不华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整个“三农”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协调农村社会关系、调整农村利益安排的重要手段,也是化解农村冲突、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渠道。依据支配,今日,就如何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与大家谈三个方面的感想和体会。一、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的目的和意义1、村级社会管理的内涵村级社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系

2、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阔农夫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冲突,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2、村级社会管理在整个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基础性。基础在哪里?一方面,农夫是一个浩大的群体。中国13亿多人,农夫占了50%多,这么多农夫的衣、食、住、行都牵涉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另一方面,农业是国家基础性产业。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大,没有第一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就不会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假如农村乱

3、了,农业垮了,国家就不行能长治久安了。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就像一幢大楼,第一产业是大楼的基础,其次产业是大楼的骨架,第三产业是大楼美丽的外饰。只有宽大厚实的基础,才能建筑高大的楼房。二是困难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级社会管理涉及到农村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乡村、社区各种不同的阶层,因此比较困难。比方说群众工作,人心隔肚皮,亲兄弟还有反目为仇的,何况存在不同利益、不同学问层次、不同志向信念的不同村民。再比方说人口管理,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人口流淌越来越频繁,目前我们国家对人口流淌的管理,还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流淌人

4、口管理的体制以及管理机制,都不健全,这样一来,流淌人口的支配生育管理,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三是社会性。村级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更好地满足乡村社会的各种公共须要,更多地去追求一种社会效益。因此,它具有社会性、强制性和非营利性,与一般的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分。比方说像环境爱护、文化教化、基础设施,这些领域里的投入,往往须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在这些领域投资,它又具有见效慢,回报率低的特点,所以工商企业一般都不情愿在这些领域里发展,在这种状况下,只能由政府来充当投资的主体,更多更好地供应科技教化、文化卫生这一类公共产品的服务,来弥补市场运作的不足。四是前瞻性。村级社

5、会管理尽管是解决乡村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但必须要有前瞻性。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乡村社会事业管理,具有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投入和产出不能保持同步性,它须要很长时间以后才能见效,所以它必需有一个预先的发展,否则的话,它就会严峻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其次,乡村社会的公共须要也是逐年增长的,假如社会事业的发展,不能适度超前的话,而实行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公共须要的满足,将来也会成为困扰乡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乡村社会事业的规划必需建立在对乡村社会事业发展进行科学预料的基础上,体现出肯定的前瞻性。3、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的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农村。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

6、长、一条腿短”、“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现象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旺盛和谐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更的迫切须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更,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农村社会管理对象不断增多。随着各种思想文化沟通交融交锋,农夫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加大,一些地方出现道德滑坡、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个别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迫切须要我们适应新形势新变更,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7、,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必定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因土地征用、环境污染、权属纠纷、涉法涉诉、基层选举等引发了大量社会冲突。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农村社会防范管理相对薄弱,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隐患。一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势力逐步向农村渗透漫延,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要求我们针对当前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详细表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

8、”问题比较突出,农夫占有的教化、卫生、文化等资源较少,农夫看病难、农村孩子上学难、农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顺应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着力解决好冷漠群众最关切最干脆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不断增加执政实力。二、村级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分析1、村级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党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就是因为目前村级社会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存在农夫组织体系问题、社会管理体系问题和基层干部作风问题三个方面。(一)农夫组织体系问题当前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一个根源就是对于农夫的组织问题。有人说,改革开

9、放以来,我们在解放农夫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解散了农夫,农夫处于一种无政府的自由状态当中,管理放松失控。基层党组织。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大多数还处于一种传统的工作模式中。在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已经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地位和职能也在不断地弱化。甚至有的地方,有的行业,有的领域,还出现了党组织建设的空白点。村民自治组织。这是村民行使自身权力、实现当家作主的主要平台和载体。从乡镇和村两级关系来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是“指导”而非“领导”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二者依旧保持着一种行政领导关系,从村支两委关系来看,“两张皮”现象还是存在。有数据统计,全国有30%的村支两委不和

10、,缺乏相互支持、协调和协作。再加上我们一些村干部,在处理集体收支、征地补偿等热点问题上透亮度不高,搞少数人说了算。村民没有对详细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自身利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从而造成了基层的干群关系惊慌,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仅靠农夫单打独斗,既不了解市场,也不驾驭信息,更不懂得技术,所以很难在市场经济当中站稳脚跟、发家致富。农夫和市场之间,事实上还处于一种“断层”状态。目前,我们虽然也相继建立了很多的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但真正的农村合作化组织还没有搞起来,老百姓还是单打独斗的面对市场,进入不了高端市场,自

11、己在价格制定、产品销售上没有话语权,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中间大量的利润却让别人拿走了。据统计,全省登记在册的农夫专业合作社只有6777家,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仅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0%。农村综治维稳组织。随着农村集体组织职能的弱化和集体经济的渐渐消逝,农夫的邻里守望、团结互助的观念也越来越淡化,很多人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邻里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了,形成了“出了事没人管,着了火没人救,来了贼光喊不动手”这样一种状况;同时,部分农夫现在眼里只有一个“钱”字,邻里之间不讲感情、只讲利益,从而造成了农村大量道德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和冲突纠纷问题。大家都有感受,这些年我们在

12、发展经济的同时,价值观也在变更,农村社会冲突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成为我们很头疼的一个问题。(二)社会管理体系问题近年来,我们虽然在规范农夫社会组织、公共事务,回应农夫利益诉求,化解农村社会冲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肯定成效。但由于制约“三农”工作的一些深层次冲突尚未消退,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二元化体制制约。在支配经济时期,我们从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和农村截然分开,实行城乡分治,现在,我们又提出要建设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格局,但现实生活中,这种体制惯性还存在。特殊是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改革的代价,在理论上应由全社会分担,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由弱势群体担当了;改革

13、的成果,在理论上应由全社会共享,但事实上主要由强势群体享受或领先享受,这种责任和权力的极大不对等,导致处于社会最底层群体的严峻不满。二是民意诉求渠道不畅通。由于农夫表达机制不健全,利益诉求得不到刚好表达,心情得不到刚好疏导,问题得不到刚好解决,加上社会冲突和冲突的预警机制与协调机制不完善,一旦酿成突发事务和群体性事务,就难以防范,影响社会稳定。比如,2008年的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务,执行任务的民警遭到500余名胶农围攻,41名民警在冲突中受伤,9辆警车被砸,2名胶农死亡,15名群众受伤,整个事务惊动了党中心、国务院。究其缘由,就是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

14、有话没地方讲,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逐步演化成对基层干部、基层政府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五成的农夫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三是农村社会管理模式落后。表现在村民层面上,由于农夫接受培训不够,思想素养提高不快等因素,村民在公与私的利益冲突中,对服务的需求愿望增多,对参与、协同、自治、自律、互律的主动性不高;表现在村级层面上,各村虽建立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但由于农村地域面积大、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农活家务繁忙等缘由,要组织一次村民会议或党员大会都比较困难,各项政策的宣扬、贯彻、落实等大打折扣;表现在乡镇层面上,乡镇党委、政府的事权与人权、财权不对称,乡镇“七站八所”中

15、职能强的部门都被收归上级管理,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项目、资金的管理权、支配权分散在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难以全面推动。(三)基层干部作风问题社会管理主要靠人去管理,作为基层干部,其作风好坏,干脆影响到村级社会管理的好坏和成效。一是作风不实。主要表现为: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认为自己是个村官,离执政距离遥远,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只满足于应付上级上级交办的诸如支配生育等任务,对农夫群众生产、社会发展却方法不多;部分村支书在工作中不是怨政策不配套,就是怨领导不支持、群众不理解,存在“老方法不能用、新方法不会用、软方法不顶用、硬方法不敢用”的困惑,不能大胆开展工作;个别村支书工作上存在畏

16、难心情,思想不够稳定,常常外出谋自己的事,对工作欠缺主动性;个别村支书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公仆角色错位,工作上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主义,议事不民主,处事不公正,办事不实在,有的甚至出现腐败行为。二是心态不正。个别村干部台下承诺怔怔有词,台上工作推前拖后,对工作不是出于公心,对群众不是出于公道,心态和心术不正。比如说,对待群众冲突和上访问题,一听说上访,就认为是“无理取闹”,就认定是“刁民”。其实,信访,就是一种“信任的访问”,是群众对我们村干部的一种信任,是希望我们能帮他们主持公道、解决问题。三是服务不周。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重管制、轻服务,认为管理社会就是政府管制民众,政府提要求,一级一级往下执行,始终到基层群众都是被动的。2、缘由分析一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钱办事。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基本上处于空壳村,部分村还成为了负债村。而且,目前大部分的乡镇也只能维持乡镇的正常运转,根本没有实力为农村居民供应必要的公共服务,致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