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江西省发展计划样本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889432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江西省发展计划样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江西省发展计划样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江西省发展计划样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江西省发展计划样本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江西省发展计划样本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江西省发展计划样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江西省发展计划样本(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 2020年) 大余县是国家认定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加快转型,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38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 发改办东北 2173号) 、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 赣府厅字 68号) , 结合大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大余县转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是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 -2020年, 近期为

2、- , 中期为 -2020年。一、 转型背景大余县地处中国重要金属成矿带-南岭成矿带东段, 盛产黑钨, 并以质量好、 品位高而著称于世, 在中国矿业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可是, 随着资源逐步枯竭, 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突出, 大余县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迫切需要转型发展。( 一) 现实挑战1.矿产资源枯竭。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余县先后有西华山、 下垄、 漂塘和荡坪等4个机械化中央直属企业, 共开采钨精矿37.6万吨, 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12.7%, 为出口创汇、 三年困难时期偿还外债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 现有钨矿可开采利用仅剩6.16万吨, 开

3、采年限不足 。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治理, 中央驻县四大钨矿、 县属地方国有钨矿相继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钨矿采掘棚组数量从350家急剧减少到100家左右。矿产品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 从 的51.3%降低至 的36.3%, 吃资源饭为特征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2.工业结构失衡。大余县35户规模企业中, 以钨为主的资源型企业20户, 占规模企业总数的57.1%。 , 规模以上钨采掘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8亿元, 利税2.33亿元, 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1.9%、 79.8%。工业结构内部粗放型产业多, 耗能污染行业多, 初级产品多, 单体企业多, 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

4、十分迫切。近年来, 非矿产业在工业内部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 但规模小、 档次低和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突破。3.县城建设滞后。大余县城群山环抱的地理格局, 限制了县城发展空间, 盆地中可建设用地面积仅有14平方公里左右, 建成区面积仅10.68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规模仅9.81万人( 其中户籍人口8.92万人) 。县城面积小, 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特别是受 ”7.3洪灾”影响, 灾后自建房多, 无规划控制, 高速公路出入口偏离县城。县城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 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公共配套设施薄弱, 市容面貌老旧。4.生态环境脆弱。长期的矿山开采, 给大余县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全县共有5

5、,595.9万吨含重金属的废石和尾砂, 淤积堵塞河道258公里, 占用损毁土地3.45万亩, 污染影响农田林地22.5万亩。全县废弃矿山破坏的土地总面积约15.1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221.51平方公里。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 大余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区域,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高达4.72万人, 被确诊的矽肺病人累计5,453人, 死亡比例达88.8%。5.民生压力突出。大余县人均教育支出599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有学校危房10.6万平方米, 校舍缺口2.27万平方米。当前有22个省级贫困村和4.69万贫困人口, 有21个自然村、 801户家庭不通电视, 有

6、9个自然村、 2,408户家庭不通电。全县无一所基础设施完整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 急救、 住院等医疗设备配备不足。全县棚户区涉及居民4,254户, 改造费用高, 地企矛盾突出。因钨矿企业关停, 缺少相关清偿政策, 涉及职工的各项权益都由地方承担, 财政负担加重。( 二) 综合优势1.发挥政策优势。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12月, 国务院出台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 11月, 大余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国家发改委、 省政府高度重视转型规划编制工作, 相继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随着国务院支持赣南等

7、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1号) 的出台, 赣韶高速公路与在建的赣韶铁路穿越县境, 大余县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2月8日, 赣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大余县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更加有利于以城镇化拉动产业结构大调整、 产业规模大扩张。2.发挥产业优势。依托丰富的钨矿资源, 大余县形成了采选、 冶炼和加工为一体的钨及有色金属产业, 在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 全县生产总值实现72.16亿元, 同比增长10.6%; 财政总收入完成7.1亿元, 同比增长12%。围绕建设全省综合经济强县, 大余县培育了以钨加工为核心的有色冶金、 以羰基铁粉为主导的新材料、 以

8、南安板鸭为特色的食品加工、 以金边瑞香为代表的花卉种植等优势产业, 具备了产业转型的现实基础。依托产业优势, 争取中央和省政府政策配套支持, 大余县积极探索出未枯先转的新路子, 为其它同类城市作出示范。3.发挥生态优势。大余县自然资源丰富, 境内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26座, 森林覆盖率74.4%, 拥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二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 大余县持续提升绿色竞争力, 有7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 镇) , 6个村命名为生态村, 还相继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全国绿化模范县和江西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县等称号, 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创造了宝贵的机

9、遇。当前, 全县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9%, 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期。大余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走绿色发展道路, 正在成为珠三角、 港澳地区休闲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图1-1 大余县在江西省区位图二、 规划大纲坚持以接续替代产业统领转型全局, 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以较小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由资源开采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由增长粗放型向发展集约型转变, 由结构单一的工矿型城市向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转变。(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

10、会精神, 牢牢把握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重大战略机遇,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 以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着力打造全省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 高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奋力迈出”发展升级、 小康提速、 绿色崛起、 实干兴赣”新步伐, 将大余建设成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县。( 二) 基本原则1.发展为先。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 建设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 高新材料产业基地, 培植电子信息、 食

11、品药品和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2.创新为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以创新求发展, 以发展促转型。以科技进步为先导, 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优化创新环境, 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 进位赶超的体制机制。3.生态为重。坚持生态恢复优先, 开发与保护并重,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在转型中推动绿色生产, 谋求绿色崛起,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4.民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把保障和改进民生作为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施扩大就业再就业战略, 提升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把转型的过程变成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的过程。( 三) 转型目标1.总体目标抓

12、住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 建成县城人口14万、 重点镇人口5.5万的山水园林小城市, 努力实现60%城镇化率, 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 走在全省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前列。经过转型重点建设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 高新材料两大接续产业基地, 提升规模效应、 集聚作用和承载能力, 接续产业达到新水平, 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争取举办世界钨产业论坛, 打造永久会址, 建设永续和谐幸福新大余。2.阶段目标近期( 到 ) 目标是”基本转型”, 经济发展、 社会民生、 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基本完成, 矿区废弃土地复垦率达到31.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9%

13、, 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突出民生问题基本解决, 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棚户区改造完成30%。呈现物质生活富足、 精神生活充实、 城乡文明提升的新气象, 进入以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中期( 到2020年) 目标是”全面转型”,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基本建成生态名县、 旅游大县和工业强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1-2家企业上市, 把大余县建成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和钨原矿交易集散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单位GDP能耗、 水耗下降到全国和全省要求的水平, 森林覆盖率增加到78.5%,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基本确立。生产、 生活环境更加安全和谐, 城乡发展差

14、距显著缩小, 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表1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主要指标分项指标单位 预期指标 2020年经济发展全县生产总值亿元72.16114201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6.236.58.4主导资源采掘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1.4210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3.93642R&D投入占GDP的比重%0.520.81.6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3.272529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143市级下达的控制目标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9.71115环境整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80城

15、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37758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吨585269256232氨氮排放总量吨67580572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吨1787.81680159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吨233.6244232重金属污染治理面积万平方米3.33561.67161.76民生改进棚户区改造完成率%3010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10010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32978逐年增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4.9逐年提高财政民生支出比重%67.5逐年提高注: 内为三年累计数, 2020年 内为八年累计数。三、 产业结构转型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基础, 也是推动整个转型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转型要与国家政策充分衔接, 科学定位, 以接续替代产业为抓手, 大力发展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 重点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基地, 兼顾农业和服务业发展, 走出一条符合大余县实际的产业结构转型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